秋叶《写作七堂课》中,有个问题,每个写作的人都应该思考,并问问自己:
如果写作不能帮你赚钱,那你还会学习写作吗?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会的,我写作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开心……等等原因,即便如此,很多人容易陷入“比较思维”。看到别人写作赚钱吸粉,就觉得自己也一定行,别人写啥他写啥,结果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最后完全没了写的动力。
就像书中所说:“这种不顾自己的积累,时间,精力分配而盲目的模仿,是最害人的。”
写作,一定要有长期的目标,但不能过于功利化,太想写作速成,反而可写的东西越来越少。
写作,需要不停地写,笔耕不辍;但也要适时的停下来,思考自己写的东西,是否写出自己的想法;写的方法对吗?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学习的?
《写作七堂课》里,讲到的第一个写作方式:框架式写作。
很多人写文章需要花很长时间,并不是因为词句的推敲,或是不知道写什么,而是没有搭好整体框架。为什么在写作前需要先搭好一个框架呢? 因为你需要一个注意力的锚点。
文中提到了一个“视网膜效应”,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读到这,自己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怀孕那会,总是觉得碰见的孕妇很多。
写作也是如此,当你心中有了一个框架,你就会去搜索与整个框架有关的灵感,素材。这个时候,你的眼睛是最灵敏的,心也是最敏感的,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一旦你主动去搜索素材,那么要写出文章还会是难事吗?
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不妨写写我们每天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并依照框架逐层细分。
人——爱人还是孩子?亲人还是朋友? 同事还是陌生人——他与你有什么故事,他自己有什么故事——曾经发生的,现在还是将来即将发生的….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当你写不出来,你可以写:你最开心的多少件事,你最伤心的几件事,你最难忘的几件事,你最生气的几件事….. 你看,仅仅你自己的感受都可以写出十多篇文章来。所以并不是没有东西写,而是我们没有思考,没有去感受。
有人说坚持日更太痛苦了,确实有点痛苦。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对生活保持敏感,因为你时刻在思考,而不是对生活麻木,只有钝感。
有孩子的人,可能更加深有体会,带孩子出去玩,他们一路上会有很多问题,或发现很多奇妙的东西。同样是每天走的路,她们能发现路灯换了,垃圾桶变了颜色,邻居家门口多了什么……而大人根本没有发现这些变化,因为他们只在乎自己在乎的。
所以,写作让你对生活充满热情,不管能不能赚钱,仅仅这一点都是人间值得的。
有人也说,我也在思考啊,每天的想法一箩筐,但是一不小心就没了。这一点我是感同深受,有很多次,我在忙碌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很好的句子,或是主题,甚至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并没有停下来记录,等有时间去写的时候,早都不记得了。
那么如何避免素材,灵感丢失?
第一,就是写下大纲,不要担心大纲写的不好,重要的是先写。先模仿,再创新。 之前写东西,根本就没有列提纲的习惯,写的随心所欲,这样很容易偏题或文章写着写着就把心没了,没了中心思想的文章是空洞的。写下大纲不仅瞄准了写的点,也是思想的缰绳,以免天马行空的想法迷失了方向。
第二, 积极收集素材,将与之相关的观点,文章,图片,视频收集的统一个文件夹或是建立在子目录中。如果是灵光一现,立马记下。所以,平时我们最好带个小笔记本,用手机记录下那些好句子,打动你的素材。
书中提到:所有的大问题都可以从学习简单的框架开始,一步一步地完善。不要怕自己开始得晚,也不要怕自己开始的起点低,最重要的是我们勇敢地建立我们的框架。当然也可以参照别人的框架。
比如写工作回报
比如写一个人
这种框架,就像一个思维清单,不仅激发你的思考,还可以锻炼结构化思维,还可以避免你漏掉一些想法。
下次开始写文章,就从写大纲,搭建框架开始吧。
要记得,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的写,不断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