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认真把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读了几遍,是的,个人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读了好几遍。这篇文章典雅睿智,非常值得仔细品读。同时我也感觉,一个没吃点亏、没受点磨难、没经历点人生沉沦的少年人,恐怕还真难以读懂老爷子的肺腑之声。
面对比自己年轻70岁的年轻人,老爷子感慨生之艰难,成长之路不易,命与运互动交织,既可能拥有一切,也可能一无所有。是做“不思不想和无感无知“的愚人,还是做“时刻灵敏快知快明“的智者,“善择“,才是打造自己命运的关键。
他说,愚人和智者的差别就在于“愿力”,智者是“愿力一族”。人人都会受道力之限,唯有靠愿力突破。
是不是感觉不那么唯物?这些神一般存在的大人物,讲起成功的人生来,都是一股哲学的、宗教的味道。又比如那个稻盛和夫,告诉你工作是你的人生修行,唯有愚直地认真地诚实地投入,你才能磨炼心志提升人格。大师们怎么没有干货?
学生们想,说好的成功学呢?
慢慢悟去吧。
到这里,我要聪明地划一条分割线。因为,我要搬出另外一位大师,并奉献上他的一些干货。
前不久,我看完了胡适的《人生四十自述》,其中有一篇文章,《献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我看来,他回答了一个如何对待社会的不堪、避免堕落沉沦、保持精神自我的问题。
胡适言,我将此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虽未必是救命的毫毛,也许可做个防身的锦囊。
我们毕业后,除了极少数继续做学问外,大部分都是寻着相当的职业以谋生,但所有的选择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方式无非就两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到了社会,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全然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即使向来抱着求知识学问决心的人,恐也会心灰意冷。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踏入社会,方知理想与事实相去甚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年抱有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情、奋斗的勇气,却可能因一个小小的挫折就悲观和失望起来。
如同在上一篇话题《淘汰清官——新官堕落定律》中说的那样,学生入社会,与新官入官场一样,都会接受第二次教育——人间大学教育。这个有些是积极的,也有好些是消极的。
那么,如何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呢?胡适给出了三个药方:
第一个方子叫做“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一切知识都为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离开学校,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继续保持追求学问的热心。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智识寿终正寝之时!
第二个方子叫“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所干职业未必就是所学的,或者未必就是所心喜的,甚至和我们性情不相近的,这样终日为糊口而活,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因此,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爱好。古来成就学问者,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于使用他的闲暇时间的。业余爱好让我们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生活不苦痛、不堕落。
第三个方子叫做“你总得有一点自信“。1932年的中国,国家沦陷、民族沉沦,是一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让人悲观失望的,但胡适说,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培养我们的自信,“信心可以移山“,要信仰我们的民族,是总有一天要复兴的!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有自信呢?清华最近有句话真好:“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这些,算是胡适为我们贡献的一些干货。但胡老夫子也没有讲如何成功,我觉得在他们眼里,成功可能跟功成名就没有一毛钱关系,在他心底,只有知识与学习永恒,只有智识与精神永恒。
李嘉诚应该也有一致的认识,他买下《光辉岁月》的版权,改编成汕头大学的校歌,歌词唱到:
——成功不止付出与拥有,承担才是最高的成就,知道什么是海市蜃楼,人海的感受,也要去进修——
——我们懂得学问没尽头,学会终身学习,才没辜负一番造就。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无愧于春秋——
不好意思,我都唱起来了。
最后说一部电影,张杨的《冈仁波齐》,电影我还没看,但里面有句话已经轰炸了我的朋友圈——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不就是佛典里面讲的福不唐捐嘛!而我们也应该相信,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会白白丢了,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播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
请相信,它比转山还算数!
这篇文章,不是献给毕业生们,而是献给我,以及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