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北京保卫战(1)
第103章 北京保卫战(2)
第104章 北京保卫战(3)
我以前写过一篇于谦的文章,好像还爆款了。写于谦的文章,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北京保卫战。我记得我当时写得很浮皮潦草。如果让我重新写一篇北京保卫战,我一定会写得更好一些。
北京保卫战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有张有驰,有进有退。持续的时间不短。中间还有一些风险。
西直门。德胜门于谦先是炸敌,而后神机营出动,围歼蒙古精锐骑兵一万多人。安定门石亨石彪打得痛快,石彪用大斧头。西直门孙镗,先是力有不支,而后石亨来助战。
也先打不过,只好逃啦。逃的路上,老百姓还用石块砸他。他决定采取第二套方案:进攻居庸关。居庸关守将罗通在城墙上浇水,第二天冰冻三尺,城墙变成了大冰块儿,根本没法攻城,半夜的时候,于谦用大炮把他打得找不着北,只好逃回大漠(为啥没活捉他呀,可惜了)。
总结: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陷,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
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皇上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
而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挽救国家危亡。当情况一片混乱,陷入绝境的时候,他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无论局势如何复杂困难,前景如何黑暗,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始终坚持着他的努力和抗争。
所以,在我看来,北京保卫战绝不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些势力之间的一场战争,以及那由成王败寇规则书写的胜负关系,在这些公式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
这场战争真正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这金句总结得多及时,多么深入人心啊!
由此作者在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学历史,怎么读历史?就是要在那复杂多变的历史过程中,在转瞬即逝历史瞬间,找到那些真正决定事件走向的人性,发掘出那些人性中闪光的,积极的,正义的东西,而后把它提炼出来。
因为事情是人做的,而人怎么做是由大脑决定的,大脑的决定是由他的人性来指挥和支配的。所以总得来说,是一个有人性倾向的人的大脑的决断,决定了整个历史的方向。
这个人到底如何?他是勇敢的、富有献身性的、为大义、为正义的,还是自私的,残暴的,为自己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会暴露无遗。
“中国在最关键时刻总是被那些非常勇敢又爱她的人保护的很好。”记不清这是哪位友人说的,但这事儿千真万确。于谦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不多。
是中华几千年的悠悠传统文化,培养出了这样的人。这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