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4字,建议阅读5分钟。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拒绝他人的帮忙请求。
亲戚朋友请求你帮他个忙,是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情况。有些忙很容易帮,比如对方今天在外地,希望你顺道帮忙取一下快递。但是有些忙则让你很为难,比如能否免费帮他设计个logo,替他的弟弟妹妹安排下工作。当然还有人希望你帮助做违反规定的事情,比如替他考试,或者是考试的时候在场外为他传答案。
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往往会陷入纠结之中。要是帮吧,一来自己未必力所能及,二来付出的代价太大。要是不帮,我们会担心别人觉得自己不够朋友,怕对方从此和自己不再来往了。
如果我们每天都要帮帮这个,帮帮那个,自己的注意力便会被高度分散。如果我们学会拒绝,便可以保持专注,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到价值最大的事情上。柳传志先生曾讲过自己的一件事情。柳老说,很多人会对他讲:“老柳,这个事情,就等你了,你要参与肯定就能成。”他的回复是:“我参与之所以能成,就是因为我不全都答应。”如果所有的会议、讨论都参加,只能变成每个会议坐上几分钟,然后马上去赶下一个活动。因此,要学习拒绝。拒绝一部分事情,是为了把另一部分事情做得更好。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标准回函十分有名,它的内容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彼得·德鲁克先生非常感谢您的邀请。
但是,
他不能评论您的著作、论文或建议书。
他不能参加您的圆桌、论坛或董事会。
他不能参与您的调查或研究项目。
他不能接受您的约稿或约访。
他也必须婉拒各种推荐和背书的要求。
“拒绝”二字说来简单,但是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点讨好型人格,天生就有想要迎合别人的一面。我们不喜欢看到别人不高兴,十分害怕别人得不到想要的就会离自己而去。这一面性格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拒绝无力症”,也就是不懂得如何拒绝。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写照是:我是真心想拒绝,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治疗我们的“拒绝无力症”呢?
1.以为有用的套路
在无力拒绝他人的帮忙请求时,很多人喜欢采用“拖字诀”。先把事情答应下来,然后开始“拖”,“拖”的时间长了,对方可能就知道没希望了,也不再来烦了,这样避免面子上的不好看。
也有人会先把事情答应下来,到时候能帮多少是多少。最后就算帮不成,对方看在你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份上,也就接受这个结果,不会责怪你了。
还有人对于做不到的事情,会提出给人以其他的补偿。比如朋友找你给他的弟弟安排个工作,你跟朋友讲,在我们公司里没有合适的职位,这样吧,我给你弟弟做一次面试辅导,以后他面试别的公司也会很有帮助。
以上这些都是敷衍了事的做法,谁都不傻,一眼就能看穿你的真正意图。如果你帮不了忙,直说无妨,一旦你采用了上面的三种套路,不仅事情没办成,还会耽误朋友的宝贵时间。很多朋友没有你想的那么无知,对方很有可能比你更清楚这件事办成的可能性很小,心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
如果办不到,就千万不要轻易承诺,拒绝别人并不丢什么面子,答应了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才丢面子。
2.确定边界
“拒绝”一个人的请求很难,是因为我们总不“拒绝”。总不“拒绝”会导致别人不了解我们的真实能力边界,不知道我们愿意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因此就会频频提出让人为难的请求。
“拒绝”是需要刻意练习的。通过长时间、稳定的“拒绝”,让其他人对自己的做事原则、能力充分了解,也就是清晰地知道你的真实边界在哪里。真正的朋友是会理解你的边界的,这样就不会提出为难的请求。
所以说,彻底解决“拒绝无力症”的最好办法,不是来一个拒绝一个,而是让那些你一定会拒绝的请求永远不出现在你的面前。
我们再来看一下上文的一句话:
- 通过长时间、稳定的“拒绝”,让其他人清晰地知道你真实的边界在哪里。
这里面最重要的三个词是“长时间”、“稳定”、“真实”。
“真实”指的就是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吹牛皮。这样做,短期内或许会满足下自己的优越感,以为很涨面子,但实际上不仅涨不了面子,遇到事情时往往还会丢了面子。有些人嘴上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认识这个又认识那个,但真有人求他的时候却什么事都做不了,反倒成了笑谈。
如果你树立的原则经不起“长期”的考验,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拒绝”他的理由是基于自身行为准则产生的,而是为了应付他临时找的。同样,如果你的原则三天两头变一下,一点都不“稳定”,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举个例子,我已经三四年没有发过朋友圈了,这不经意间带来了一个好处:所有朋友都不会请求我转发他的推文,投票等链接。我通过自己长时间、稳定的行为告诉周围人:我不是不帮你,我有我的行事准则。
想要做到“长期”、“真实”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稳定”却不太好做。想要做到“稳定”,首先要对所有的求助进行合理的分类,进而对每一种类型的请求都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法。可以说,“分类”是最关键的一步,没有分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3.求助的四象限
那怎么进行分类呢?我们通过一个四象限图来说明。
多说一句,我认为“画图”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工具。只要会画图,头脑中解决问题的路径就相对清晰了。面对很多难题时,一旦能够画出图来,就说明把很多事情理清楚了。四象限图,便是一种很方便,但应用极广的方法。
有一本书,叫做《困境中的决策力》,整本书都在讲在不同的决策问题里,如何使用这种四象限图。从那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无数的大师都在使用这个看似简单的画图工具,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P.S.在后台回复“困境中的决策力”,即可获得该书电子版。
下面这张图,便是应对别人“求助”的四象限图:
X轴代表的是你帮别人做一件事的意愿程度。你可以为自己的意愿打一个分数,从0到10,看看打完分数后这件事会落在X轴的哪个部分。
要想客观的打分,我们便要了解“帮忙”的本质是什么。“帮忙”,就是有人用他在你这里存的“面子”,来换取你拥有的资源。你拥有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你在其他人那里存的面子。
虽然嘴上不愿意说,但潜意识里我们都会算一笔账:给这个人帮忙到底值不值。
父母、恩人、至交自然不必说,99.99%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会有求必应。但面对那些一般的朋友、亲戚时,我们的意愿程度调整为多少比较合适呢?
我个人建议,在面对那些懂得感恩、对你有帮助、有发展潜力的人时,可以考虑把意愿调高一些。
y轴代表的是你做这件事的能力,它也决定了这件事被做成的可能性。同样,你也可以为自己的意愿从0到10打个分,在“能力”和“意愿”这两个维度都打过分之后,便可以看到这件事落在了哪个象限中。
在第一象限,能力够,意愿够足的时候,就要不惜代价地去帮人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要么就不答应。
而在第二象限——能力具备,意愿不强的时,一定不要强求自己。很多时候自己明明不愿意帮这个忙,又不好意思说,勉强答应,但流露出不情愿,最后搞得双方都不愉快。如果最终决定不帮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对方。
在第三象限,也就是能力不足、意愿不强的情况下,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坦诚相告,婉言拒绝。这会给对方充足的时间赶快另想办法,实际上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很多人自己明明做不到,又不好意思说,支支吾吾,这才耽误事情,本来两个人的关系可能不会因为一次拒绝有什么变故,但反而因为答应的事情没有办成而断了交情。
最后,也就是第四象限,能力不够,但是意愿很强。这时要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对方,千万不要轻易许诺,拍胸脯保证。要表示出自己会全力帮忙,但是可能性不大,你要早作准备的含义。
有些“求助”是需要分类来处理的,但有些“求助”无需分类,应该直接拒绝。“帮违反原则的忙”便是其中一种。我们的好心不等于不辨是非,不等于没有原则。
比如有人托你代考,这种事就绝对不能做。人要学会坚持原则,这样才不会被坏人利用,也不会给自己惹麻烦。如果违背个人原则帮人做了事,内心会长久地受折磨,这个代价太大了。
4.知识总结
今天,我们讲述的知识要点如下:
- “最好的拒绝”,是让帮忙的请求不出现在你的面前;
- 通过长时间、稳定的“拒绝”,让其他人清晰地知道你真实的边界在哪里,可以实现“拒绝”;
- 通过“能力”、“意愿”两个维度构建的四象限图,可以对“求助”请求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