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察言、观象、会意”主题关键词,借助百度再次查阅和认真理解“王弼:明象”文章,越发感觉精妙的很。“言和象”可以理解为表达方式,“意”则是内在心理活动,或者简单说“意”是心理活动、“言和象”是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就是心理和行为,也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察言为了观象,观象为了会意。察的言来自观的象,观的象来自会的意。
如果说“意”是指意义、意图、意思,需要表达是内在思维,无法直接表现,于是只能通过外在行为方式表现。
于是这个外在的“像”就出现了,表现为“表演、行动、音乐、舞蹈、书画、图表、PPT”等等,这个像也就是象征日常大量的活动。
为了“解释”这个活动的“意”,则出现了“言”,或者语言沟通,或者文字表达,比如现在的文字就是通过“言”试图“解释”今天生活经历的“象”,进而体现内心压抑或者兴奋的“意”。
结合实际例子,才有好的解释。比如吃过晚饭,家中一把手拿着手机拍照客厅处的冰箱,因为楼上邻居也想买个大冰箱,希望参照我们的排放位置。这个过程用“言象意”解释,“言”就是对我说的这句话,“楼上谁谁谁还要我拍个冰箱摆放照片发给她”,而后调整光线,摆弄手机,收拾冰箱周围,等等行动就是“象”,而实际的“意”则要思考猜测。当初摆放这个冰箱位置颇费周折,各处不合适,后来聪明的她灵光一现,就说看看放在厨房客厅如入口处如何,果然好主意,不遮光线不显得占地方,真是太棒了,所谓创新思维就在一点点改变,因此这个拍照的意图也就显而易见,“助人为乐、分享创意、自我肯定”。
意图很少直接说出来的,通常会委婉曲折表达,这就是“言象意”的思考价值。
晚上儿子与同学聚餐回家,作为暑假快要结束辞别返校的小聚。我很早就想找机会沟通,只是不愿意听我说,今晚被我抓住,虽然最后成了我的独自演说,毕竟挖成一次观点阐明。说为听不听你的事,说不说我的事,事实上亲子沟通很难的,真正理解很难,代沟存在是一定的。这个过程解释也很有意思,“言”就是开始我的开场白说明,“象”则是我从他们朋友小聚说起,谈我的工作经历,谈体会,说故事,说感慨,“意”则是我的倾诉意图,表达关注,试图告诉要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拥有底线思维、思考最差最好情形。
这样的理解下,可以把言视作解释,象是活动,作为载体、具体、本体,意就是意图。
还可以举个例子,工作要求“书面报告、数据表格、投资控制”三方面,实际上就是“言象意”的象征,工作“意”图就是做好投资控制,为此要求的数据分析表格是“象”,而在表格基础上的文字报告就是“言”。最终的希望是“得意忘象忘言”,“尽意存象存言”。
李老师的文章从与学生交流引出“过分概括化”不合理理念,进而提出“自我中心”这个思维固化根源。很明显,语“言”就是文章文字,图“象”是那幅中国和澳大利亚各自中心的世界地图,“意”图则是引发思考,我们如何理解自我中心主义者,避免今后犯错误而不知。
对此我想,首先接受人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这个最大事实,而后才会适当跳出来,努力把他人当作自己而非简单把自己当他人。这里的他人当自己更有操作性和警惕性,因为把自己作为观察客体最欠缺,站在他人角度看自己看似为了理解他人,本质是更好理解自己的自私、自卑、自负、自我中心!别人身上体现的这个负性不堪正是自己所全部具有的!
最后再次记忆背诵王弼这段经典,熟练结合生活实际,发现生活心理行为之美: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寻言观象,寻象观意,是为创作之线。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是为诠释之线。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立言尽象,立象尽意,是为表达之线。
理解一个人好难,来自理解且接受自己好难,“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努力做一个愚笨渐悟人,希冀有一刹间顿悟感叹!
作业:今晨的涂鸦还是由文字(言)和图片(象)组成,您通过阅读(察言)和看图(观象),知道我表达什么意思(会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