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年味
简大毓
时光流逝太快,又一年了,临近春节了,我总会遥想起儿时的过年。虽然处在物质相对匮乏的艰难年代,但有一种浓浓的年味气氛,最有意义的大喜事。每临年关,年味十足了。每到冬腊月就准备年货,家家户户炕腊肉、推汤圆、冲糍粑等。过年了,贴春联、除旧岁、迎新春,开筵守岁、追忆祖先、阖家团圆、诉说祈盼,吃好的、穿新的、玩乐的,莫过于美味的年夜饭、喜气洋洋的气氛、家人的温暖、和睦团圆的家庭、欢声笑语的游戏、燃放的鞭炮声、明亮的焰火……这些构成了浓浓的年味。现在回忆起来,虽质朴,但气氛、场景蛮有意思,处处都是快乐时光、温馨情景、幸福画卷,那些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那些场面依然记忆犹新,那些印象必然难以忘怀,让人刻骨铭心,时常在脑海闪现,沉淀在心底最深处。
——仪式感与敬畏感并存。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自然遵从传统习俗。礼仪在过年时体现最充分,所有礼仪都得以挥洒。如尊祖敬宗祭祀,年饭前向去世先人敬香,大年初一去祖坟烧香,有的守岁交接年时还拜天拜地敬神。遇上长辈礼拜,且拱手下跪,初一早晨在朦胧中被一阵阵鞭炮声惊醒,揉一揉因昨夜兴奋失眠发酸的眼睛,慌忙爬出被窝,赶紧洗把脸,把新衣服穿在身上,到长辈家拜年了,可赐给红包,虽说为数不多,但难得的礼遇备加珍贵……有了这样那样的传统礼仪、活动、禁忌的重现,似乎有些神秘,让节日多了几分庄重,增加了敬畏,从中感受到了年味,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生动实践,这些都是城里领略不到的风情。
——体验感与获得感同在。对孩子们来讲,吃喝玩乐无疑是极大的诱惑,过年体现更充分、实在,其需求得到满足。过年那种殷切期盼的心情、兴奋的情绪似乎都弥漫在心头,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掰着手指头倒数。准备年货,是头等大事,体验感强。那时,商品短缺,无钱无票无处买,早在冬月就准备了,诸如杀年猪、熬制红糖、研磨汤圆、制作芯子、磨豆腐、红苕粉等,备足年货。猪肉来自于自家淘米水喂养了一年的生猪,杀年猪时,几个人帮忙,屠夫的指挥声、猪的嚎叫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夹杂在一起,场面惊心动魄。手工制作腊肉、香肠等,喷香可口。家家推汤圆、打糍粑,饭前必备的吃汤圆,用很大铁锅才能满足人人有份,意味团团圆圆,而糍粑放在汤圆面上。“过年吃豆腐,来年更幸福”,用石磨碾磨好豆腐。鸡、鸭、鱼和蔬菜自给自足。年前准备柴薪。小年腊月二十三,全家齐动手,打扫房屋庭院,房前屋后、灶前灶后、屋顶窗棂彻底除尘。除夕赶集操办年货,俗称“火炮场”,帖上红彤彤的春联,大家十分看重大红对联,给生活一抹红,给心中一抹红,流金般的春联、红红的灯笼,成了一道清香浓郁的风景。吃年夜饭,是过年的精髓,核心是团圆。一年四季都盼,用传统的纯手工烹饪技艺制造,且繁琐工序,食材选材、花样制作讲究。妈妈总是精心准备一番,毫不吝啬做出丰盛的年夜饭大餐,烧白、喜沙、炖腊猪蹄等必不可少的年味食品,真是香悖悖的,用火烧糍粑、鼎罐炖大(排)苕粉真香,如今回味无穷。饶有兴趣说,吃上“两年”“三十碗”,年年有余,让全家尽情享受美味。过年期间,每家烧着柴火,烟熏火燎,架起铁鼎罐,看着灶头炕着腊肉香肠、冒起的浓浓水汽,整个厨房好似仙境,别有一番滋味。穿新衣,不可或缺的获得。那时几乎没有成衣卖,都是找裁缝缝制,一般过年制作新衣新鞋,年饭后,妈妈把新衣服拿出来分发,我们拿起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恨不得马上穿在身上,期盼着天明的时刻,穿新衣服比现在洞房花烛夜还开心。
——快乐感与幸福感交融。细细品味,过年是最幸福、最开心莫过于四个时刻。首先是压岁钱。年饭后,母亲放下手头的事情,拿出事先准备崭新的大叠纸币或红包,逐个分发压岁钱,寓意来年平平安安、健康成长,边发边念着“岁岁平安”,虽然数额不多(随着时代变化、经济状况而不断提高,从壹元逐渐涨到貮元、叁元、拾元、貮拾元、伍拾元、壹百元),但人人都有、儿孙满堂、一个不少,增加几分惊喜,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直到现在母亲九十一岁高龄了,仍在发压岁钱,每年发出近五千元。妈妈讲,既是传统,也是心意,还是心愿。我们把压岁钱放好,且爱不释手,很有自豪感,满满幸福的味道,也成为与伙伴谈论的话题或“炫耀资本”,可以买学习用品等。其次是玩乐。对孩子来讲,高兴劲就别提了。那时每个家庭子女都多,基本上不流动在外,过年时相聚是一大乐事,到亲戚家不单享受好吃好喝的待遇,更多是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娱乐,再远也愿意去。其实,生活条件的贫乏磨灭不了孩子们玩乐的天性,捉迷藏、滚铁环、斗鸡、跳绳、爬树等,甚至分“帮派”打“群架”,天真无邪去争去抢,奋不顾身使劲疯玩,热闹非凡,觉得挺有意思的,一起分享过年喜悦、聚会之乐,心情全然释放。再就是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从来农村不禁止的。放鞭炮具有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的深远寓意,在隆隆的炮声中,在耀眼的火光中,可以驱散家里不吉利的东西,为来年迎个好的兆头。八十年代后兴起放礼花(俗名冲天炮),除夕夜幕还未降临,“砰砰砰”鞭炮声一阵巨响,一波紧接一波,院坝散落满了红炮纸屑,烟花弹如灵蛇般窜向空中,爆发出美丽多彩的花朵,把天空照耀得异常明亮、分外妖娆,小孩尖叫、大人呐喊,齐声欢呼,整个院子沉浸在一片热闹快乐之中。还有守岁看春晚。自从有了春晚后,就成了守岁最好的媒介,一大家子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享受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其乐融融,接福守岁团聚,在欢歌笑语中度过除夕。每当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令人高兴。
——亲切感与归属感互动。过年首当数一的阖家团聚,是一次亲情的回归,是一次人性的回眸,也是感情的充电,是用脚步完成心灵的抚慰与涤荡,彰显真切的亲情。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即使远隔万水千山,总是不远万里不在乎路途有多遥远、多坎坷,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家里,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在这欢乐详和、温馨和睦的节日里,哪怕只能呆上一两天,全家老小,围着火塘坐在一起,拉家常,聊聊天,交流畅谈,高高兴兴,把酒言欢,品味亲情与乡愁,细数收获与喜悦,洗去汗水与泪珠,相互交流与祝愿,思考路径与办法,憧憬前程与美好,祈福顺利与安康,激发干劲与力量,辞旧迎新,甩开烦恼,释放压力,尽情享受,心真挚的、暖暖的,图个喜庆、吉祥、幸福、安康。过年了,亲戚邻里间,拎着礼物走亲访友,相互串门,对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轮流走一遍,包括邻居、本队,轮流“转转会”,分几批聚会,都会坐好多桌,多者十几桌,用真诚与热情来招待每一位客人,整个正月都在走动,一直到月底才算过完年。
——责任感与使命感共鸣。如今,经济发达了,社会进步了,文化多元了,条件优越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每天都像过年似的,吃好的穿好的乐愉的,也不愁什么,有的人对过年失去了新鲜感,吸引力越来越小了,年味越来越淡了,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有的到外地度假旅游了,有的吃饭在外餐馆了,拜年用微信或语音了,发红包用微信转账了,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少了,有的感慨时过境迁,这年越过越没意思了,有人感叹:以往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缺的是年味!无论怎样变革,但彰显传统的、文化底蕴的才是珍贵的,赋予时代感、新鲜感,增强认同感,把年过得有意义,让每个活动、每个细节都在体验年味风情,感受传统文化力量,传承几千年年文化、传统礼仪、习俗,弘扬正能量,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应该且必须的,理应成为延续一种亲情、一份使命、一份责任、一个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