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
今天是除夕,按照咱们当地的习俗,要包饺子、吃团圆饭、贴春联、守岁(放鞭炮就免了)。明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称为春节,为了表达对未来一年美好的祝愿,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习俗——拜年!
“拜年”,是过年时最隆重、最热烈也是最繁琐的一项礼仪活动。先是按照血缘关系的长幼亲疏来安排亲族内的互拜活动,这是核心任务,也是春节当天上午的重要事宜。大年初二还要去姥姥姥爷家里串亲戚,互相拜年,真是让人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古时侯,许多人是通过投送拜贴来相互问候的。文征明的《拜年》一诗就记述了古人的这一风俗。
拜 年
明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这里所言的“谒”和“名纸”就是现在贺年卡的起源。这句话是说,友人们前来拜年都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贺年卡)来问候,从早上到现在我的屋中已经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贺年卡)。“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的“简”是省掉、略去的意思;“虚”是不实在,虚套的意思。我也跟随着潮流学吧,向他人投送拜贴,用这种方式拜年,人们只会嫌弃简易,而不会认为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同学们,你们知道拜年这一习俗究竟是怎么来的吗?从古至今具体都有哪些形式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拜年的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代“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向年长的人拜贺新年,包括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宋代以前,古人的拜年习俗跟现在差不多,亲朋好友带着礼品相互串个门,晚辈给长辈叩个头,说几句平安长寿迎新的话,长辈给晚辈拿点压岁的东西,整个拜年礼仪就算是成了。
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儿了,流行送“飞贴”,相当于现在的贺卡。尤其朝廷里的士大夫更是喜欢用飞贴互相拜年。当时士大夫交友很广,如果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就用竹木削成条,写上贺词,派仆人送给亲朋好友代为拜年。这种方式一般流行于官场和文人墨客间。
明代,人们还是沿用贺卡的形式,也就是以“投谒”代替拜年。明代时期,贺年卡的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卡片上不仅印有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等祝福语。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出现“团拜”的形式,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族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朋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
春节马上就到,我们都是“文化人”,也应该发送个祝福,交换个“名片”,表达个心意,既礼貌,又雅致。
但切记,别群发哦,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拜年可以简,但必须有诚意!编辑祝福语也是一种水平哦,我期待你的惊喜!
祝
新春快乐,多收压岁钱!
你们的邢老师
2020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