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小小
严格来说,我的写作状态已经持续了7个月了,除了暑假一个月完全没有动笔,平时都会写点什么。这里的很多都是日记式的或喃喃自语式的,从严格的写作质量来讲,都算不上真正的写作,最多算是日记吧。
日记一般都是很个人化的表达,不太合适发表出去。不过我还是决定在公众号发送。因为我认为,文章质量烂,也要接受大家的点评,内容差在哪里?即使没有一个人看,也是自我督促的过程,再烂也要坚持写,逼着自己不能停,在写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心得。
写作的过程就是磨刀用刀的过程。
一把刀丢在墙角放任不管,就会变钝生锈而成废铁;如果捡起来每天磨一磨,再切肉剁排骨,用其所用,自然越用越锋利。
写作也是如此,不写就会生疏变钝;而只要坚持每天写,时间久了,自然会“下笔如有神”,思绪如流水般顺畅而成。这也是很多作家每天都写作的一个原因,写作是不能停的。
有人说:写作是苦行僧的工作。以前的我也会有这样发自肺腑的感叹,它毕竟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阅读作基础,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逻辑,写作就是苦行僧的工作。如果下定决心,一旦开始写起来,困难会随着写作的进程一个一个攻破。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乐此不彼、废寝忘食达到某种“心流”状态。
每一位写作者,它外在的文字表达都不同,华丽的、温馨的、朴实的、真诚的.......从这些字里行间,能读出作者的性格、情绪甚至思想,好的作品总是能够打动更多人。昨天晚上,我终于看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坐在床沿上久久无法平静。
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内心的“月亮”,不惜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最后因麻风病惨死在孤岛上。
“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这句名言一时触动了作家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标题因此而产生。经典作品总是在解读人性,人的共同之处。值得写作者反复阅读,解剖其结构。
优秀作品的养分能滋养一个人内心的灵魂,对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阅读带来的灵感是丰盈的,饱满的,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只需静静打开灵感宝盒,灵感就喷涌而出。所以,阅读是写作的先决条件。你必须热爱阅读,才可能把文章写好。写作也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写作者除了大量阅读,更要了解生活,洞察人性。写作才能更接地气。
写作绝不是闭门造车,关在家里蒙头写。它需要写作者洞悉生活的能力,需要我们走出去,把眼睛里看到的“养”起来——“养场景”。
观察生活时,我们可以开启全景模式,把观察到的一切扫描进脑里,并记住;然后请闭上眼睛完完全全复制重现它。
有一位小说家讲的非常好,她说:“我没有写字,也没有写小说,我只是让脑袋里的人跑出我的脑,然后让他们在电脑或者纸张上奔跑,去发展故事和生活。”
写作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你的视野、大脑、创意。
一个作家为了描写人物,他在街上随便“抓”一个车夫,他要从车夫身上找出他与其他任何车夫的不同之处,他深入到车夫的生活和环境中寻找答案。
只有在生活中足够多的练习,你才能抵达生活的本质,写出好的文字。
写作没有休息区,也没有终点。一旦开始,就是全力以赴决不退却,沿着漫漫长路向前,一路孤独、一路专注。等你无意间一回头,荒芜的路上开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丰硕的果实。
7个月的写作,才刚刚开始。带来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像黑暗的天井射进一束光抛下一根救命绳,给我希冀与方向。
沿着天井,往上攀爬,便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