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点
左庶长开府——秦孝公的领导力
在卫鞅变法之时,秦孝公对他信任始终如一。在变法前卫鞅曾要求秦孝公答应他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对他必须深信不疑,不能受外界挑拨离间的干扰。否则,不仅自己不得善终,变法也无法贯彻实施,最终只能前功尽弃。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任,才使卫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改革。孝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实际行动支持卫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诺卫鞅,执法不避权贵。新法一旦推行,全国上下唯法是从,即便是宫室宗亲,如果违反了法律也和庶民一样治罪。
卫鞅虽然已经明确做了左庶长,成为总领国政的大臣。但卫鞅如何行使权力,才最有利于大刀阔斧的变法?这是国君要匡定的大事。目下,他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卫鞅的这个变法作坊建立起来,使之立即投入运转。但是,对于落后的秦国来说,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秦孝公很想从卫鞅变法开始,改变秦国官制的落后状况。秦孝公明白,由于诸多原因,卫鞅在官制变革方面肯定有所顾忌,尤其在国府上层的官制变革方面不好彻底放开手脚。若没有他这个国君出面为卫鞅打开局面,在秦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卫鞅将很难展开彻底变法。孝公本来就是个胸怀开阔、志向远大的青年英杰。自与卫鞅促膝长谈,对天下大势列国变革了然于胸后,雄心大起,便决意与卫鞅这样一个乾坤大才共同驾拉秦国这辆锈蚀的战车。
秦孝公是自信的,他丝毫没有想到大臣开府对国君的威胁,更不会想卫鞅会成为威胁。秦孝公想的做的都只是一件事,扩大卫鞅的权力,使卫鞅成为与他共同治国的总政大臣,而不是秦国传统的左庶长,即或传统左庶长的权力已经很大了。他思虑周密,既要扎实的达到实际目的,又不想国人疑虑,反复揣摩,便采取了“重实轻名”的方略——在名义上尽量沿用老秦国旧称,在实际上则一定做到象东方大国一样的治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