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庶吉士”,不是正式翰林官员,相当于“实习翰林”,需学习后通过“散馆”考试才能决定是否被录用为正式翰林。(P15)
2.翰林院,是一个特殊衙门,不是政府机关,类似学院的机构。西方人称这里为“当时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就珍藏于此。(P15)
3.状元,直接入翰林院,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之职;
榜眼和探花,直接入翰林院,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之职;
二甲进士,朝考后留馆,授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之职;
三甲进士,朝考后留馆,授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之职。(P15)
4.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少年时曾问自己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什么是天下最重要的事?塾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那当然是读书做官。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回答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也许)读书学圣贤耳!“(P17)
科场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做圣贤!(P17)
5.王阳明在进士考试落第时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大家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后不能保持平常心为耻!(P17)
6.据说金牛座人”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P18)
7.曾国藩性格上的缺点:
第一是浮躁,坐不住,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P18-19)
第二个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P19)
第三个是”虚伪“。(P19)
第四个是”好色“。(P20)
8.”出湖“,湖南人将走出湖南叫作”出湖“。湖南历史上有一个规律,一个人只有出湖,才能褪却身上那种在闭塞环境下产生的偏执,变得大气宽广,有所作为。(P20)
9.道光二十一年(1841)曾国藩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唐鉴建议他先读《朱子全集》,以朱熹之学位宗。”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P21)
10.什么叫“圣人”呢?
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不灭成为“佛”,
道教修炼的最高目标是解脱生死成为“仙”,
儒家学说给它的信徒们规定的最高目标是成“圣”。
“人皆可以成为圣贤”。(P21)
11.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P21-22)
12.曾国藩给诸弟信中说,不必占小便宜:“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即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也就是说,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P22)
13.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P22)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P22)
14.早起曾国藩的日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
第二个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
第三是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P22-23)
15.唐鉴和倭仁告诉曾国藩,记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P23)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P24)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P24)
16.“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P25)
17.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有所成。(P26)
18.“师友夹持”,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P26)
19.曾国藩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P26)
20.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P29)
21.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
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关键 是不能放弃。(P29)
22.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他说"有恒为做圣之基。"给弟弟的信中写到“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P29)
23.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P30)
24.“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生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