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身受益,小学生该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呢?家长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培养。
一、培养孩子时间观念
1、坚持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而且会让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
2、学会安排时间,做事有规划、不拖延
小学生会有各种任务,比如作业、手工、跳绳等。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家长可以协助孩子根据任务的繁简一起制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比如:
语文作业用20分钟完成
数学作业用15分钟完成
手抄报用20分钟完成
给孩子限制时间的好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有一种紧迫感,而紧迫感会促使孩子高度聚焦精力在自己的任务上。
这样做无疑会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为了及时完成任务会不自觉地改掉一些小动作 ,从而做事利落,不拖延。
此时 ,家长的认同和鼓励是孩子学会和时间赛跑的动力。
二、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1、独立整理书包
家长一定要从一年级就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因为他们已经具备这种能力。
2、独立记作业
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布置作业一般会发布在班级群里。但是老师会慢慢地让孩子学习记作业,不再在群里发布。
有些家长可能不理解老师这种做法,担心孩子记不好作业。其实家长不用多虑,老师就是用这种办法来迫使孩子学会记作业,因为这是他们的任务,而且他们也具备了这个能力。
3、独立完成作业
孩子刚上一年级写作业的时候,很多家长是陪在身边的,一方面是担心孩子对作业不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指导孩子把作业写正确。
在前期这种做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个时期不要太长,否则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假象,写作业的时候必须要有人陪着他才行。
父母在一两个星期后就可以放手,最多陪一个月,否则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独立习惯的培养。
作业毕竟是孩子的个人任务,家长只有及时的放手让能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从小就是被父母呵护照顾的对象,他们理直气壮地享用着家人对他们的好。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一定要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任务,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任务一旦分配好,父母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并让孩子慢慢形成习惯。
家庭任务的完成会让孩子找到家庭存在感,而存在感又可以让孩子增加责任感,拥有责任感的孩子,会更加地爱父母,爱自己,爱生活。
四、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的有秩序、更加美好,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要去遵守。
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他们的是非观、界限感是模糊的,他们能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规则,就靠父母的正确引导。
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长,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规则,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
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不好的习惯可以拖累一个人。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12岁以前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在12岁以后就很难再改变。
最后我强调一点,
如果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习惯,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
因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最大的,只有家长做得好,孩子才可能做得好。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