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小结《高维度思考法》
彼得·德鲁克提倡以“无知、未知”为起点的发现问题的方法论。这里的“无知”是将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持有的知识,主要是解释等级的知识进行重置,以“外行的视角”看待;而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无知之知”,是“从上方俯瞰”自己的无知本身,也就是强调了“元视角”的重要性。
在智慧的世界中,受重视的向来是“知识”“专家”“存量”“封闭体系”“固定维度”等用来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在发现问题的世界里,统统是起负面作用的。
像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困境”,应该怎样解决呢?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受能力及“立场”所限,只能扮演“蚂蚁”或“蝈蝈”中的一个角色。能根据场合巧妙地区分使用“蚂蚁的思维”和“蝈蝈的思维”的“超人”般的人物只是极少的部分人,因此从结构上来说,同时扮演这两者往往是不可能的。
重要的关键词还是“元视角”。可以说,苏格拉底想传达的基本信息正在于此。
“元视角”是思考的原点,尤其对于发现问题而言,可谓是最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所谓的“元”,就是“意识”。任何事情走到最后,都会抵达简单的本质。
“知识的重置”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掌握的知识一旦固化,就会成为偏见而起反作用。这种“偏见”的代表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事物观,这既可以称为“自我偏见”,也可以称为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画线思考”的“自我封闭体系”。
首先对这一点有所意识的便是“元视角”,即“无知之知”。也就是说,这“二者”总是一起出现才能发挥作用。
无知之所以对于发现问题作用重大,原因正在于“解决问题的困境”。在结构上,知有着伴随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这一困境,因此不可能“后退”,只有通过“重置”,才能解除这一困境。
不仅限于智慧领域,整个世界都被“不可逆性”支配着。人的一生也好,组织的荣枯盛衰也好,以及社会、国家本身,都被伴随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支配着。不可逆过程一旦开始,就无法使之后退,但会出现下一个不可逆过程,使这一流程永远循环下去。就像人的一生结束后,还会诞生新生命,使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得以延续。
这一流程在智慧领域里也一样。自古相传的“盛极必衰”“川流之水不绝,且非原本之水”等不可逆变化,支配着整个世界。
“将无知结构化”,本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在完成结构化的一瞬间,无知便已不再是无知,而且无知的边界会扩至遥远的远方。即便如此,还要尝试无谋的挑战,是因为人们把这里视为一切思考的原点了。
同样地,“意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于无意间使用的词语,但它其实也是一个内涵极其深邃的概念,因为这个词同“无知”是表里一体的关系。所谓发现问题,就是“回溯至上游”,这是这本书关键信息之一,而其中相当于“最上游”的,就是“意识”。
仔细想来,“起疑心”“持逆反心理”“怀有好奇心”等思考事物时的必要姿态,也是建立在源自“元思考”的“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就这一点而言,对思考的“第0步”,即“意识”的相关“方法论”进行总结,与其说是很有意义的一项挑战,更不如说“为何至今仍未使其明确?”
人类是以“从父母到子女的世代交替”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对无知进行重置的。婴儿出生时不具备任何知识,所有人都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从零开始学习加法、乘法,难道不能说这就是人类巧妙地将神所赋予的知进行了重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