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一过,春走入尾声,这个春天我读完了11本书。
*温伯陵2本历史随笔
1.《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2.《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之历史大变局》
从东周到近代,温伯陵摘取某个历史人物或截取一些历史段落,寻找出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规律,在探讨包括地理、天气、环境诸多因素推着历史前进的原因。有的想法会和你不谋而合,有些尽管不认同,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两本让人深度思考的书,也的确是两部很有意思的书。
PS:一定要懂点历史的才能读。
*米兰昆德拉(捷克)2本小说
3.《慢》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本风格不同的小说,《慢》的诗化的抽象感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超现实,幽默讽刺的文笔下是时代背景里的政治社会、社会里人的生存以及生命的来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
读的很上瘾。记忆里上一次读这种文字,还是二十年前莫泊桑的《漂亮朋友》
*陆小曼2本
5.《陆小曼 之诗文画》
6.《随着日子往前走》
读陆小曼,突然就想起了另一个人——路遥
运用文字的口气?内心的沉淀?对事物认知的诚恳?或者仅仅是表达方式相同而已吧。不不不,是他们都太沉重了,心重!我似乎能听到他们不同声调、不同音频的叹息声,沉闷的咳嗽声。是呕心沥血的感觉。
不同的是,陆小曼不仅仅满纸的愁思怅惘,也不仅仅点点滴滴落笔于她的情感纠葛与心灵的求索,她凄婉,阴郁,荒凉。
这种深情的文笔似乎是民国时期文人身上所特有的,例如我读过的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例如郁达夫的散文……
*沈从文1本小说集
7.《在春天,去看一个人》
再一次读沈从文,跟少时读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那是一种散发悲伤美的文字,是的,那么美又那么悲戚。也难怪汪曾祺是他的学生了,那种观察生活的细微,对美的把控和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如出一辙,只是沈从文对待生命的珍惜表达的更强烈一些。
*近代作家散文集1本
8.《孤独自在》散文集
收录了沈从文、朱自清、巴金、张恨水、朱湘、冰心等一大批民国时期到解放后作家的散文,文字中他们或遗世而独立看人间百态或融入自然天地着情于一物一景,特有的时代背景,读着这一篇篇文章像是看一部类似于《城南旧事》老电影的妙不可言感。
我习惯开年第一本书从民国时期开始读起,总觉得那是一个盛大的文学时代,文化浪潮翻涌,文人关系交错纵横。这种盛大会让人想起魏晋风流。同样军阀割据的乱世背景,那些饱满、浓烈的感情大约也只有赋予文字里了。
PS:读完后发展自己最喜欢却是老舍。
*马尔克斯1本小说
9.《我们八月见》
马尔克斯的遗留之作,相对于他的那本《百年孤独》,这本书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要简单的多。不过,所显示小说内核依旧是人的欲念和自我束缚——人性的本质。
这个时候的马尔克斯记忆衰退,但他依然坚持着写完了这本书。
10.津端英子(日)《永远的小春日和之人生无悔》
这是纪录片《人生果实》女主人公的书,写她在男主人公90岁去世后一个人的生活。配有大量的生活图景的插图。《人生果实》里每个片段总出现这样一段话:“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的生长。”缓慢而坚定!太让人着迷的一个词!很喜欢后面的一个章节里有男主人公参与的医院设计,木质结构的房屋,从房顶斜下来大大的屋檐、小草铺就的院子,有病人们种植着各种蔬菜的小小田地、供工作人员通风良好的工作间,还有对外开放,窗外堆着木柴的咖啡馆……和自然如此的和谐统一,这大概就是这本书所表达的主题。
*曾言冰1本随笔
11.《生活可爱 不必完美》
这是我读冰老的第5本书。善于思考和总结、积累的她,将人生感悟和经验收集到这本书里,读着她,总有一句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这样啊,或者原来是这样的啊的种种感叹。
PS:这本书很适合对自己有要求的所有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