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塑造人物》
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是读者继续阅读的主要原因,而让读者在在意后续剧情的是写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如果人物塑造的足够成功,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读者就会在意接下来发生什么,并且希望人物有好的归宿。
让我不满的是这些生硬的角色不够真实,而不是说他们性格组别于常人,小说史上有很多最吸引人的人物都绝非常人。
伍尔夫是普通人吗?根本不是,但是他特别真实,以至于我有时候必须提醒自己,沃尔夫和古德温都是作家创作的虚构人物,无论我在西35街按多少次门门铃都不可能找到伍尔夫的房子,这就是角色塑造。角色塑造指的是创造读者也能关心的人物。
有些侦探小说依靠精湛的情节吸引读者,因此在人物塑造上有所欠缺。
人物塑造对虚构作品非常重要,长篇小说尤其如此,这一点毫无争议,优秀的人物会让读者产生共鸣,渴望他的陪伴,在乎他的命运。
酝酿谭纳这个角色的时间加起来可能有好几年,谭纳无疑是我的投影,如果把我的灵魂注入他的身体,让我过他的生活,我会做出和他的一模一样的决定。
我坐在打击打字机前,为自己写了一份很长的斯卡德备忘录。
这一系列不失水准,斯卡德也令人信服,这是因为我把一个基本合格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因为与作者共通而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与斯卡德很有共鸣,虽然生活和性格大有不同,但我和他有不少潜在的共同点。
我们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不然要从哪里来呢?创作始终来源于生活,栩栩如生的人物来自我们与他们相处的经验。
小说家的想象力和条理性会来源于现实的人物进行加工。
另外一类流行的小说是对现实生活诙谐的呈现,这种书一般比较庸俗,情节完全是瞎编的,偶尔插入一些流言和丑闻。书中的角色明显以现实当中的重要人物为原型,让读者以为自己读的是未经授权的伟人传记。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借用认识或者仅仅是观察到的人身上的某些特质去塑造人物,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完全无意在书中创造完全以他为原型的人物,比如说我可能会借鉴一点外貌特点,独特的言谈举止或者是说话方式。发生在熟人身上的一件事,可能会成为我小说人物的一段背景,真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融进我的角色当中。
有意识的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移植到小说中。
几年之后我用笔名创作了一部类似《冷暖人间》的作品,剧情是小镇突发大事件,我特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定在了某个我熟悉的小镇,不少角色都是以那个镇上的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在一个人物身上我借用了镇上一位演员的外表,但并不希望完全模仿他,然而后来我发现我创造的角色有自己的意志,他坚持要模仿自己现实原型的言语和举止,一写他的台词我就会回想起那位朋友说话的声音,我想如果可以规避大概也是可以的,但哪位精神正常的作家会这么做呢?这可是难得的大好事,一个人物有了生命力,这样做可能会被被告上法庭或遭到公开批评,但不这么做我就背叛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坐在打字机前创作时,最令我心潮澎湃的就是一个人物突然活起来的时刻,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但确有发生。创作小说时,写作者难免有自己是上帝的感觉,创造自己的虚拟宇宙,根据自己的意志安排人物的命运,但是奇迹发生时,人物会突然鲜活起来,好像能够自主说话,呼吸,出汗,叹息,在这种时刻,写作者会感觉自己好像创造了生命。
这种感觉令人陶醉,让人恨不得每时每刻都沉浸其中。
我在初稿中创作的主人公身上的卖点很多,他是一位前特级飞行员,有一段悲伤的情史,作为一位有爱尔兰和犹太血统的美国人加入了英国空军。
喜欢转硬币的细节是一个非常方便的人物标签。他让这个人物容易被人记住。
什么样的信息能成为抓手,取决于写作者的特点和具体塑造的角色?最容易让我抓住一个角色的是他们说话的口气,他们对语言的运用,在对人物外表概念还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我会通过对话去对人物建立深入的认识,不过有时我也会首先想象人物的形象,在慢慢把其他方面补齐。
如果你有记笔记的习惯的话,可以多记一些人物速写,人物速写让毛姆的《作家笔记》格外精彩,其中收录的不少人物最终都出现了在他的短篇和长篇小说之中,你可以随心记录,可以是对一个真实人物的观察,也可以是你想到或者注意到某个未来可以用在自创人物身上的小细节,或者任何可能发展成健全角色的灵感或者印象。
第6章《撰写提纲》
提纲是一种写作工具,可以帮助写作者更好的把握小说的整体结构,从而达到简化小说创作,提升小说质量的目的。
不写提纲的优势显而易见,没有事先设定了框架的约束,小说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情节可以根据已有的内容不断调整,而不是像绑在棚架上的蔷薇一样,被强行扭曲成提纲中的结构。
不写提纲的作者认为,提纲会让作品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会让写作变成做填空题,这一流派的源头的理论是科幻小说家西奥多‘斯特金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作者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读者就更想不到了。
这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在我看来不符合逻辑,写作者一边写一边构思剧情,并不能保证最终的作品新颖并出人意料,同样看似作者自由发挥、随心所欲,一气呵成的作品,也有可能是按照非常详细的提纲完成的。
我花很多时间设计情节,提前写好各种场景片段,小细节,好几种不同的剧情走向,人物行为和结局,直到我对整体剧情满意为止,这样写10万字甚至更多也是有可能的,然后我再把这些素材压缩到10页以下,以此为基础准备每一章的详细剧情提要,假如有20章的话,就每一张写一页或者更多,然后再顺其自然的补充有关人物、动机 、场景、行为的内容,完成剧情提要之后,我开始创作第1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一切取决于你,如果你觉得无需提纲就可以开始写作,结局没想好也没有关系,那就尽管开始吧,如果写提纲能让你对创作更有把握,那就写吧,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你会找到最适合你的方式。
比方说人物素描就是个不错的方法,在此前的章节中我们如何通过撰写备忘录充实马修‘斯卡德这个人物的。在备忘录中,我花了不少篇幅讨论有关斯卡德的一切,他的背景,目前的生活方式,喜好,厌恶,以及吃早餐时喜欢什么样的鸡蛋,契合度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位作家应该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了如指掌,对他的鞋码,肝脏和肺部的健康情况,习惯以及肠道结构都无所不知,这些内容多半不会出现在最终的作品中,但创作者对人物越是了解,写作时就越是自如。
当然开始创作之前不一定要构思好主要内容,有时我们的想法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另外,心中清楚但不写在纸上也是可行的,不过把想法录在纸上,能够帮助创作者清理思路。
我个人认为章节提纲很有帮助,我会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一章发生的事情,如果您也这样做的话,不要过早的考虑章节的划分,真正创作的时候章节会偏离提纲,自然形成,因此写提纲时不用太在意这一点,怎么顺手怎么来就可以了,无论最终的作品是否遵从最初的章节划分,按章节逐一撰写提纲会让创作过程更加有条理,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撰写提纲通常只是将脑中已经构思好的情节落在纸上,在对各个章节和场景进行概括时,故事的细节会得到充实,此前意识不到的问题也会逐渐显现。
创作前面的章节时,你就会在意潜意识里思考如何解决未来的情节和结构问题,换句话说撰写提纲的过程是一部作品逐渐成型的过程。
撰写提纲时,写作者应该成为掌控全局的大师。
写作者可能被提纲束缚,这是撰写提纲对作品最大的威胁,记住提纲完成以后,以及写作过程之中,你的作品依旧会不断进化,一定要让你的想象力尽情驰骋,如果想到了更有趣的故事发展,或可以更好地化解第6章的情形,甚至是想要彻底改变全书的走向,一定要以提升作品质量为重,果断抛弃提纲。
有些作者会为避免被束缚,刻意不写提纲,我本人也是这样,只要不是签约需要就不写提纲。
担任制作人期间,我学会了通过分解剧本,把控故事的层次、走向和戏剧性。
大多数情况下中断写作是不利的,失去动力可能会导致作品夭折,一切顺利的时候千万别停,如果遇到了困难,那就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把现有内容发给出版社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涉有时即使已经把样章和提纲发给了出版社,我也会选择在等消息的同时继续写作,我甚至记得有几次还没有等到出版社的回复,我就已经把整部作品都写完了。
创作长达500页的小说时,我也不希望写到374页时,突然意识到情节写不下去了,回想起来我觉得当时的提纲还应该再长2~3倍,如果有更加详细的提纲,创作这部作品也许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另外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在尝试撰写更加完整详细的提纲的过程中,我就会意识到这个故事不适合我,说不定当时我就果断放弃这个难缠的项目了。
就像画家的素描草稿一样,提纲是工具,用它辅助写作,但不要沦为它的奴隶,如果故事开始偏离提纲,千万别束缚它的自由发展。
请记住条条大路通罗马,哪怕根本没有提纲,也可以从头到尾完成一部作品,也可以先写一些概要,扩展成章节提纲,然后再扩写成详细的情节梗概,将人物对话和视角转换都表现出来,有些作家是这样工作的,像吹气球一样一点点扩充提纲,直到最终版梗概的长度达到作品的一半,对写作者来说,对自己有效的办法,就是正确的办法。
除了这种危急时刻的紧急补救,近年来我愈发习惯不用提纲写作。
我认为这种自信来自经验,我完成了大量的作品,亲历了许多故事逐渐丰满的过程。
将情节落在纸上之后,潜意识可能会默认作品已经完成,这是写提纲可能造成的问题之一,也是我避免使用提纲的主要原因,有了提纲之后,你可能就会像做填空题一样机械地完成整部作品,其他原本可能出现的灵感,写提纲时不曾想到的是事件、角色、转折可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马修‘斯卡德系列中,马修已经进屋开始问话,我还没有想好他询问的是什么人,在《恶魔预知死亡中》,斯卡德追溯被害人的人生,找到了被害人几年前的老板--一位出版大字书的女士,在创作这个场景之前,我没想好被害人此前在哪里工作,对于这位女士也知之甚少,但她的形象很快就立起来了,我还为她配上了故事背景,在我看来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如果事先写好提纲的话,我很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加入这个情节。
如果没有提纲,作品就会缺乏重点。不过为了防止创意被提纲所限,他们尽管参考却不会固守提纲,一旦直觉与提纲出现分歧,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后者抛之脑后。
爱阅读是很多人加入这一行的原动力,但长期的超负荷阅读很快就会让读书从一种享受变成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