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是“主观的”,意象是“客观的”。朱先生从情趣和意象的配合看,对中国古诗的演进进行了大框架分析。
诗艺的演进可以从多方看,如果从情趣与意象的配合看,中国古诗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情趣逐渐征服意象,中间是征服的完成征服的完成,后来是意象蔚起。
第一步是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文,第二步是情景吻合,情文并茂,第三步是因情生景或因情生情。
这种演进阶段虽然不能按时代划分,但是如果按时代大略分,可是说:
汉魏以前是第一步,比如《国风》,在自然界所取之意象仅如人物故事画以山水为背景,只是一种陪衬;
汉魏时代是第二步:《古诗十九首》及曹氏父子兄弟的作品中意象与情趣常达到混化无迹之妙,到陶渊明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极;
六朝是第三步:自然景物的描绘从陪衬地位抬到主要地位,如山水画在图画中自成一大宗派一样,后来便趋于艳丽一途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关键是赋。赋偏重铺陈景物,把诗人的注意渐从内心变化引到自然界变化方面去。从赋的兴起,中国才有大规模的描写诗;也从赋的兴起,中国诗才渐由情趣富于意象的《国风》转到六朝人意意富于情趣的艳丽之作。
下面这六首诗,只有三四是情景吻合,一二两首纯从情感出发,五六两首纯为景的描写。
六首诗都可以说是诗的胜境,虽然情景配合的方法与分量绝不同,但情趣与意象说得恰到好处。
各位时代的诗都可用这个方法去分析。唐人的诗和五代及宋人的词都值得用这种方法去分析。
今日所得:之前读《诗经》没有从情趣和意象的角度对《国内》的诗进行分析,之后再读的时候,有框架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