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捉泥鳅通常是在每次稻谷收割后,有夏稻和秋稻,收割夏稻的时候,通常是暑假,烈日炎炎,在收割完稻谷后,需要立即撒入化肥来插秧,这个时候泥鳅和小鱼就翻肚露白起来了,现在想想也不知道吃的安不安全,但是那个时候就是满田地里捡泥鳅捡的不亦乐乎,也许狩猎就是人的本性吧,到了秋稻,一般是到了深秋,田地里的水有点微凉,通常早上还会升起一层薄雾,稻田里都是随处可见丢弃的稻杆,这个时候找准一个小洞,通常微硬的稻田里最适合挖的,用食指往里一勾,往往能够感觉到里有个蠕动的小动物,而比较湿软的田地,就必须先想办法排干水,然后使用翻天覆地发,无目标无差别的挖开,自然也会看到泥鳅了,不过经常忙活了一上午,可能也就挖个七八条,纯属娱乐了。
鳝鱼
鳝鱼是个大家伙,也经常听说有咬人的黄鳝,自己见过最大的黄鳝,是跟着老爸跑到一个寺庙下遗弃的小池塘摸鱼,等水排干后,发现岸边竟然有条至少成人大脚趾大小的鳝鱼,不断的蛇形移动,如果不是颜色是深棕色,估计都会觉得是蛇吧,放入大桶里还是能够爬出来,一条完全够一餐。而自己也尝试在自家旁边池塘里捡过至少直径3cm大小的黄鳝,就是没有挖到过特别大的,黄鳝洞经常喜欢沿着稻田隔断挖洞,而且又大又长又深,小的还好,越大越觉得心虚,不排除是蛇洞的存在,而且听过大黄鳝咬人的听闻,也就更不敢放肆了。
螃蟹
现今吃过大闸蟹,才知道蟹膏和蟹肉的美味,但是对面村落马路边的小溪,却一直有螃蟹,应该不是大闸蟹,毕竟钳子没有蟹毛。外形和大闸蟹非常类似,喜欢躲在岩石缝及泥洞里,个头大的也有2-3两,这种螃蟹都喜欢在天色微亮出来吐泡沫,自己曾经数次凌晨6点多拿着小桶捡过一大桶(童年里,真的是太自由了,有什么计划想做什么就去做了,父母完全不干涉——除了水库游泳),捉螃蟹必须悄无声息,迅速的按住他的背壳,如果被夹住是极有可能出血的,只能放入水中,让它自己松绑。也捉过小小只螃蟹,夹人不疼行走迅速很好玩。但是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如何吃螃蟹,看过村里有人烤干磨成粉做药的,也有自己煎着吃,感觉也没有什么肉,蟹膏更是没有留意。曾经把数只螃蟹放入自家旁边的池塘,想着让它们繁殖,最后排干水没有见过它们了。
鲢鱼
鲢鱼在现在也是很便宜的鱼,但是因为杂食所有好养。自家就曾经承包了旁边的小池塘,养了一整年的鱼,终于要拉网捕鱼了。记得总是在凌晨,叫上大舅帮忙一人拉一边,小小的池塘就被这道网从一边扫荡过另一边,这个时候往往鲤鱼是很聪明,会钻到淤泥里躲避拉网。拉完就装到桶里运到本地煤矿社区里的一个早市里卖了,那个时候也没有分饲料养和原生水养的区别,自家的鱼塘疏于打理,肯定也属于原生态鱼了,可惜那个时候没有作为卖点。
草鱼
自家承包的池塘也养草鱼,老爸经常割草给鱼吃,那个时候看着鱼过来吃草就觉得很神奇,但是就是这种纯吃草的鱼,也是长得不快的,没办法和其他饲料鱼竞争。
鲫鱼
湖南老家没有非洲鲫鱼,只有本地的银光闪闪的鲫鱼,通常是在夏天钓鱼的主要目标,还记得曾经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小,十几个人围着小池塘钓着鱼,鱼钩从正常鱼钩到绣花针,鱼线从尼龙线到棉线,鱼竿也从树干到小短竹竿,鱼漂也从小苇杆、高粱杆到真正的浮漂,而自己的装备算是里面最正规的正规军了。一旦有谁钓上了一尾鱼,也就成了大家的焦点,大家就都在惊呼,其实钓的最多的人也就六七尾而已。
小河虾
小河虾主要是在小沟渠和小溪流里面,也俗称虾米。就是大家外面买的很小的虾皮大小的虾,那个时候村里的小沟渠虽然有杂草,但是水质清澈而且是流动的,里面也没有各种塑料垃圾和杂物。于是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喜欢拿着家里的簸箕去小溪流里面捞鱼,顺便还可以游个泳,溪低往往也是各种碎石和小卵石,那个时候的环境太好了。
对虾
这种虾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只有在自家旁边的池塘看过,和普通的对虾差不多大小,但是又涨了个类似罗氏虾的大钳子,特别喜欢早上跑到岸边玩耍,自己经常看到过,也捉过几次,但是那个时候也不太懂吃虾,甚至觉得虾不好吃。有个排干池塘,大家都忙着去捞鱼和捡田螺,这类虾都被冲到岸边都没人要,也有人传出这类虾有毒之类的,总之后来池塘彻底干涸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类虾了。
田螺
田螺总是比鱼虾吃得多,因为鱼虾不好捕,而田螺想吃就直接下到池塘里面摸就好了,经常也能够摸一大脸盆。配上铁路边的野紫苏,真的垂涎欲滴,自家做田螺喜欢洗干净剪掉尾巴后,直接放在锅里干炒,把水气和田螺盖炒出来。合格的炒田螺不只是入味,还得容易嘬出来,当然我们吃田螺也是经常不需要手拿着的或者用牙签剔出肉的,直接用筷子夹住放嘴里用力嘬一口肉就出来了,本地有一只田螺吃3口饭,含一口,嘬一口汤汁最后吃一口肉,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