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
①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词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触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辛弃疾《水龙吟》
黄昏时分。
一声炸破的巨响,酒杯碎了一地,映出了他支离破碎的影子,遥岑远目,熟悉揪心的鸿啼一阵阵袭来。
寂寞。
蔚蓝的天一望无际。孤魂的倒影斜伫在楼台上。血红的夕阳一点点沉下楚天云霄。
不会有人再来。
他疲惫地动了动站了一天的僵硬身体,不惑之年了,鬓霜已被云霞染得金黄,沧桑的面容又多了几道时间的沟壑,只是……
只是什么?梦里那列舰层楼,那些西风塞马的嘶吼,那金戈铁马的百年,又一次流淌过他的身体。壮时的一次次征战,一次次的刀枪飞舞,似乎已经与他融为了一体。而他,只有一个心病:金瓯缺,月不圆,山河碎,心不安。天子是什么?朝廷又是什么?他悲哀的想:我们终究会被时间的洪流击垮、撞碎,而到那时候,不是缝补自己的身体就能万事平安,面对的,是割裂的祖国。
②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长安城,隔着崇山峻岭,隔着清冷夜的泪珠,隔着向晚的鹧鸪声,钻入他的梦里,落于他的心坎上。
世上由四件伟大的东西共同支撑:智者的学问、伟人的公正、圣人的祈祷以及勇者的勇气。在宋代,这个四样都缺的年代,他,便毅然挺出,担着这精神上的压力,承受着年复一年风霜雨雪的更迭。
没有“登九天兮抚彗星”,也要有“乘回风兮载云旗”的梦想。酒席锋芒里的一弯江月,寒日无言西下中的鸟雁悲啼,也掩盖不了他霸气的存在。他从未停止过步伐,内心倒影里的灵魂也从未停止燃烧。
只是,他和人们一样,在南宋天子眼里只是一颗小小的尘芥。
于是,历史如波涛沉浮,他内心的一滴滴泪珠,便化作一盏供人浅辄品尝的淡茶,飘散在了云烟中,弥漫着这英雄的气息。
③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动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整振聋发聩。
起初,每个诗人的内心都同样荒芜。
在这片荒芜之地上,稀落地长着几株微小的杂草,它们柔弱无力,是那般矫情,那般脆弱,似乎连风吹一下都不能承受这生命之轻。
只是,在有一天,东边刮起了大风,卷起沙石、杂草,这是十几年的土地上从未发生过的事。
什么也看不见。
迷雾里,落下了几颗从天上裂缝里掉落的几颗草籽。它们快速生长着,在历经几年的风吹雨打的磨难中,有的枯死,有的吹散,于是,便有重归荒芜。但,偏偏在一些土地,这些草籽明白自己的归宿,它们的根越扎越深,枝叶繁茂地长成了大树。不论风怎样吹,它们仍屹立不倒。
有一天,一棵大树的根来到了灵魂居住的洞穴里,看见了它的影子。它看到了自己属于诗人的遭受的磨难与痛苦。
它在认识自己。它在被割裂。它在哭。
然而,树的汁液润育了坚强的灵魂,荒芜之地上开起了繁茂的小花,那是永远向着东方的花朵,无论什么时候,它们都记得自己是大树的一部分。
几千年过去了,花结的草籽飘到了其他的荒芜之地上,于是一朵朵鲜艳的花相继开放,它们也都记住了先前花朵的归属地————辛弃疾的心灵。
④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诗人是凡间上帝播下的种子。
不论是《牛虻》里亚瑟内心的独白,抑或是《仲夏夜之梦》中海莲娜的悲叹,他们都在抒发着心中最柔软最坚硬的一块。
“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它精巧,读诗写诗,是因为你是人类的一份子”,《死亡诗社》里如是说。而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诗人,可以化作法国大革命人们无知时炸响的一剂良药;可以是韩愈吟雨下新草的清凉自然,细微之处,优秀的诗人,总会爆发出最真切的情感,而自己却毫不在意,这便是诗的可怕之处。
“手在舞,嘴在动,———
奇思妙想从言语中迸发,
还有那双如饥似渴的双眼!
他是一座自我的孤岛。”
————萨亚迪娜典礼之歌《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