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表妹一家带着女儿依依来做客。
依依和小炮弹坐在地上搭积木,看着依依搭的积木又好又高,我夸了她一句:“依依积木搭的真好。”
在旁边坐着的妹夫笑着回应道:“好什么好,弟弟都能搭这么高了。”还用手指着旁边指导她:“你看看,这里没搭好,再高一点就掉了。”
妹夫认为,孩子不能夸,要打击一下,不然容易骄傲。
依依努力地再放上一块积木,果然,哗啦一下全倒了。
“我说会倒吧,你看看。”妹夫无奈地笑道。
依依生气地扭过头,再也没去碰那些积木了。
依依翻其他玩具,正研究着,妹夫又来打击她:“这个弟弟都会玩,你怎么这么笨,连开关都找不到啊?”
就这样,依依越来越胆怯,最后独自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弟弟玩,什么都不愿意碰了。
许多父母打击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改正,变得更优秀。事与愿违的是,打击式教育常常换不来进步,更多的是换来自卑和创伤。
心理学上有个“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时,无形中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父母经常打击孩子,说孩子这不好、那不行,孩子内心会被贴上 “我不够好”的标签,这个标签一旦钉进了孩子的心里,就很难再拔出来了。
像是种下一颗自卑的种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孩子内心肆虐地生长,最终吞噬掉整个灵魂。
打击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想要孩子获得真正的成功,父母要首先从接纳孩子、肯定孩子做起。
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有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的就是期待效应:你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说她是怎样的人。
期望就如同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把人拉向坏的深渊。
多看看孩子的闪光点,给予更多的正面期待,孩子的内心会植入“我真的行”的信念,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呢?
用积极归因失败,培养乐观的孩子
积极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需要从小培养。帮助孩子把挫折归因在“暂时性”“特殊性”“非个人性”,能使孩子在挫折中习得乐观的思维方式。
比如,孩子搭积木掉了,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次搭不好没关系”(暂时性),“只是一次小失误”(特殊性),“要是别人这么搭,也是会掉下来的”(非个人性)。
积极的解释,能让孩子乐观地看待问题,快速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积极寻找应对挫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