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大熊没再回来,可可也要回去。最近看了一个文章,大约是我为什么再也不劝表妹留在深圳。我也不再劝任何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试图改变别人的意志。另外,人生就是这样分分合合,最后还是分,所以接受分离是始终要学的功课。
有时人生好像就在一瞬间,一个决定可能改变一生。然而有些东西又是注定存在和发生的话,每一次我准备臣服,却总在积累了很多很多不开心之后幡然醒悟。我终究是一个不甘心的人。
一个人要那么拼做什么。我想是为了实现作为人的价值。
人和人是那么地不同,遇到挫败,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退回到安全的范围内不再尝试。书上说这叫做成长化思维和僵固化思维。每个人本来都有无限的潜力,然而搁浅在原地又愤愤然,会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过也要试着去接纳这人间百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人往高处走,也要允许水往低处流。
家里还是那么舒服,熟悉的地盘,熟悉的道路,熟悉的包子铺,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沙尘,熟悉的来来往往的人。没有安全感的以前,我那么那么想去一个走路就可以到达的地方,每每夜半的时候就开始担心忧虑回不去,就好像真的回不去一样。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是会有些害怕和担心。后来,走的路多了,见的人多了,经历的事多了,明白总会过去的,总会有办法的,总会接受的,总会习惯的。
我也曾在家潇洒。每天练车读书看剧见朋友。也想过愿意为谁留在家里。在朋友圈看过去的朋友的生活,庆幸自己离压力离烦恼很远。贪念那些不操心的日子,不交房租,不愁吃穿,不用赶公交,不用怕迟到,偶尔花爸爸妈妈的钱,竟也毫无心理负担。每天上完班,回家有爸爸妈妈做饭和陪伴,是多么幸福的事。
父母也总是在我们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老生常谈,看,还是家里好吧,在外面吃不上这吃不了那,然后吃了早饭问中饭吃什么,吃了中饭问你晚上吃什么,再问明天想吃什么。
其实与其说家里好不如说家里舒服。谁喜欢不舒服呢,怎么才叫好和不好呢?
我曾有一个男性朋友,一直跟我说想要出去,不想在家里。然而大学毕业就回了家先是找了算是专业对口的工程设计方面的工作,后来资金断了,房子建了一场搁浅了。失业了就去考驾照,两个月拿到了驾照。家里人托关系拿钱算是给他安排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一开始他跟我说的时候是拒绝的,但上班的那天还是去报道了,工资是一千四。
他还喜欢我的时候说,你要不喜欢我就不去了。我说你还是别惹你爸不开心了。现在过了一年多,我回家再见他的时候,他已经从馆内升到局里,也有了自己的suv,他说他还是想出去。以前我会跟他辩论,其实你并不想,因为你从未踏出一步,你舍不得你现在拥有的一切。现在我就笑笑问你弟毕业了还回来吗?他说我希望他不回来。我说你怕他跟你争家产啊。
以前我总觉得一个人说他想做什么但他又什么都没做,其实代表着他根本就不想做,他在欺骗自己和别人。后来想也许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受很多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客观因素制约。
我同他还没开始就夭折了,一方面是他发现对于我只是一时的迷恋,一方面是我们不在同一条路上不会走很远。不单是他不会选择我,我也不会选择一个没有脱离家庭的男人,处理不好与父亲的关系的男人。我想他这辈子都走不出来的,除了去游玩。问起他的工作,他这一年多已经习惯并接受,身上也有了官场人士和"大人"的风尘。他以前老说想离开家自己住,但他又怎么舍得家里的舒服的条件呢。
说白了,在家里不用很辛苦就可以实现有车有房,到处潇洒,其实也未必不是聪明的选择啊,比起苦哈哈在外装潇洒的外来务工人群。
但是在家里"人五人六",出门什么都不是的落差也不是谁都能承受地起。我的表弟表妹们已经两次尝试突破出门闯荡,准备吃苦耐劳,到最后还不是该去的家里没的娱乐场所去一遍,花完钱滚蛋。在家多爽啊,今天叫一群朋友胡吃海喝一顿,明天去那谁家烧烤摊子摆起来撸串,大口吃肉喝酒,开着家里给买的车去妹子多的广场耍个帅兜个风,岂不快哉。没有生活的压力不用感受紧张的节奏,不用挤公交不用哭想一日三餐。
在家还是出门闯荡,谁心里没有做过利弊分析,谁心里没有一杆衡量的秤。在外的人,谁心里没有挣扎过,人到底还是要落叶归根,所以始终还是要回去,但回去又发现适应不了家的环境,如此反复,而错失而蹉跎。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长大的过程,这是人生的一部分。
人总要长大,人总要学着独自去承担一切,人总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人总要即便再怕也还是向前冲,人总要去实现他作为人的价值。
最重要的,你要知道你是什么人,你属于哪里,你要什么样的生活。家里好或者舒服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心甘情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