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9 09:35:18)[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2009年,《宁波邦》杂志发表了张家骧侄孙张政餘回忆张氏大家族的旧闻趣谈,其中有些内容,根据我们新近复印来的6世太公张光瑾编写的宗谱,考证如下:
张政餘原文一部分,括号内是我们的考证。
“从慈溪迁移来宁波的第三代太公叫文鼎(应为张文英),即鼎三太公(鼎三太公其实是张承桂,是四世太公。张承桂,字鼎三,清赠修职郎四川府知事)。他的大墓在望京桥板桥旁的太行汇头,三面临河。我还记得小时见到河边有铁护栏,护栏边有两棵高大的古柏,郁郁葱葱,雄伟挺拔,树下就是大墓,墓前还有一个池塘,叫张家池。据说有一个风水先生说,小河如钩,水池如月,大柏树是钓杆,这叫金钩钓月,好风水,今后他家子孙,一定会飞黄腾达。
我们的祖先到第五代,方稍安定。第六代,即贵房太公(应为张光瑾),承父兄余业,已是小康之家。但他勤俭老实,据说连夏天洗澡的水也不烧,是用太阳晒热的。
天下事,真是无奇不有,这位老实的太公结婚二十几年无生育(其实张光瑾有二位夫人,毛氏和蔡氏,编家谱时已经生了七女三男,时年63岁,不像是二十几年无生育的人),后来却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兴(应为张积梓,张积梓是张家骧爷爷)、立(应为张积槐)、成(应为张积棠)三房太公。
贵房太公(张光瑾)活到七十多岁(63岁编家谱),三个儿子不负众望都中了举,做了官,他决心要盖个像样的官厅。宁波有名的张家大厅就是我们的贵房太公(张光瑾)建造的,不是传说的是张家骧建的。
分享
0
顶
阅读(52)┊ 评论 (2)┊ 收藏(0)┊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宁波鄮西崇本堂张氏之“宗祠记”
后一篇:被湮没的历史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07-09 22:00:36[回复][删除][举报]
如果祖壬先生说贵房太公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儿子(加儿子两字),那准确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呵呵。古人结婚早,二十岁左右结婚,到四十多岁才连生三个儿子,而且他们个个努力学习而中举,激动程度可想而知。贵房太公(光瑾)靠勤俭起家,事业有成(是大成非小成)后建宗祠,盖大厅,立家谱,太伟大了!张家世代有读书的传统,后辈们要发扬光大。
一象
·
新浪网友2010-07-10 06:52:11[回复][删除][举报]
子渊(或族里其他的宁波人):你认识宁波的张克生吗?他是宁波市政协委员,海曙区政协委员,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委员。他是张庆xi的儿子,是月房太公的长重孙。他母亲是俞志坤,生前曾担任多届的市政协委员。他至少六十岁以上,应该从他父亲那里知道张家的上面几代。你能联系上吗?最好先不要告诉他我们的讨论和进展,只要他的独立的回忆。我们最后可以搞清楚的。多谢啦!
一象
被湮没的历史郎官第与太师府
(2010-07-10 10:13:19)[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下面应该是一位住在宁波的张家后人写的文章,这篇文章很有文采,现在在这儿转发。目前,我们和他(她)联系不上,但愿他(她)能看到这个博客,和我们联系,谢谢。
被湮没的历史
作者:清泉梧桐 回复日期:2008-5-24 14:33:00
昨天,在老妈家的餐桌上,一篇报载的文章《一场大雨"冲"出本市某地古墓》于不经意间跳入眼帘。文章说墓主是当时本市鼎鼎大名的人物张家骧,本市的许多地名都与他有关,比如他上马赴京的那座桥叫望京桥,他当年住过的地方叫郎官第,他接圣旨的地方叫新芝路(新芝和圣旨谐音)。这个张家骧,难道就是我小时候三天两头光顾的张家大厅的主人?
张家大厅,就是曾经的郎官巷13号,记忆中的13号,是整个老三区差不多人人皆知的,几十年前他的名气比如今鼓楼边上的范宅大得多。地域之大,可以说是北起西塘河南到郎官巷主街,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这个墙门里密密匝匝地住着不下三百个人口。就算是今天,那高大气派的石库门,精雕细刻的窗棂门楣,层层叠叠的厢房,错落有致的院落,弯弯曲曲的长廊,曲径通幽的小径,小小大大的天井明堂,都一一在我眼前掠过。如果说我们家的墙门够大,那么张家大厅的面积是我家的两倍,这就是报纸上说的久负盛名的郎官第?
不是,这是太师府。老爸斩钉截铁地说。太师府里住的并不是张家骧,而是他的弟弟,张家骧在北京另有官邸,弟弟才是张家大厅真正的主人。张家后人开过酱油厂倒是真的,而且生意还不错,童年时期的老爸和小朋友们在那些大酱缸之间捉迷藏。而郎官第是另有地方的,就在董家,郎官巷19号。董家,又是另一种风景,占地面积并不大,甚至还不如我家,但精致程度在郎官巷也是有名的。老爸说,董家墙门才是真正的郎官第,因为他家堂前挂着的牌匾,红底黑字,苍劲有力,正是当时皇上御笔亲赐,郎官第也因此得名。我不由想起那个总是昏昏暗暗的董家厅堂,小学时代,我也曾是那里的常客啊。
那我们家呢?我急切地问。老爸对于家史的诉说总是吝啬,这来源于他并不幸福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各种番号的军队就不曾搬离过我家的后花园,这本来是爷爷送给老爸的乐土。后来这个地方就有了一个统称:后勤部。再后来成了军工厂,小时候的我经常在上午九十点钟听到里面机关枪扫射的声音。而我家的另一部分,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是居委会所在地。与我家后门相对的一个墙门,据说当年是属于曹家的,这个墙门我去得不多,因为里面被一群军属占据,和一般的居民阶层不太一样。但是那精美绝伦的壁照仍是令人难忘。
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仍是频繁梦见旧时的郎官巷,梦见童年时代的家园。厚厚的青砖,层层递延高耸的骑马墙,乌黑的屋瓴,钉满铜钉的两扇大门上醒目的叩环,拱状的小后门,宽大的明堂前厅上暗红威立的圆柱,随处可见的木雕石刻,高高的门槛,幽暗狭长的楼梯……姑姑生前就说过,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沉积,甚至于连一草一木都是有故事的。
13号的张家,15号的李家,19号的董家,20号的陈家,73号的杨家,还有我记不清多少号的曹家和应家。。。。这些家族的主人非官即商,哪家没有显赫的过去,哪家没有故事,哪家的故事不足以写成厚厚的小说呢?郎官巷里那些占地面积庞大的院子,按我们这里的方言说叫大墙门,按北京话说叫大宅门,它们前后相接鳞次栉比,从明清时代起就屹立在西门口,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见证了多少社会的变迁与人生的风雨。当推土机无情地推倒这个存在了一百年多年的庞大建筑群时,我想所有从出生就住在这里的人都曾为它心痛。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轨迹、书写的历史,都随之散去了。从此,我再也没听到过谁谁半夜里起来看见鬼影听到鬼魂窃窃私语的故事了,这样的故事,张家大厅有,我家也有,那是每个老宅子都曾发生过的故事,那是先人的灵魂在自己的家园里恋恋不舍。
如今的郎官小区,变成了一个钢筋水泥的丛林,张家大厅也好,郎官第也罢,都被埋没在水泥下永不能再见天日了,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已经混淆了哪家是郎官第哪家是太师府。旧时的印象,一幕一幕不再那么清晰,它们都已经成为历史,一部被湮没的历史。
分享
0
顶
阅读(58)┊ 评论 (6)┊ 收藏(0)┊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对张政馀(祖壬)《宁波邦》文章的部分考证
后一篇:宁波张家大厅示意图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07-11 04:31:54[回复][删除][举报]
昨晚(北京早晨)给老母亲打了电话,今天又看见这篇好文,我从没见过的张家大厅,好像越来越栩栩地如生起来了。好像可以窥见大院里人们的生活了。我百思不解地问母亲:你在张家大厅住了这么多年,怎么会对兴大房,兴二房一无所知呢(她只知道兴大房家住在大厅的后面。她对兴三房和兴五房了解一些)?家再大,院子再多,也大不过故宫,颐和园啊!东串串,西串串,你们都没有好奇心吗?她说,张家大厅的院子,至少有七八道门,分割成不同的院子(群),平时每道门都是紧紧关闭着的。每个院子又都有自己的后门。所以人虽多,但是非常安静,也不大见得到人的。她们是非常遵守规矩的(不乱串),只是有时到大厅里去玩一玩。不像北京的大杂院,谁家怎样都看得见,听得到。大概是前几次电话我问了太多的问题,她说,我小时候,怎么会傻不楞登的(老妈也会说北京土话!),我爸爸经常给我讲家里的故事,我听后点点头,记下了,但是从来没有问过问题!哈!不过,她老人家肚子里的有关张家大厅的故事可多了。慎思博主你大姑姑对张家大厅有记忆吗?兴大房家的应该住在后厅附近的院子。也可能后辈们都搬出去住了,人口膨胀太快。一象
·
新浪网友2010-07-11 07:45:46[回复][删除][举报]
关于龙观乡张家骧墓的疑问:为什么是单穴墓,而不是双穴或三穴?一象
·
新浪网友2010-07-11 15:22:24[回复][删除][举报]
在龙观乡的张家骧墓的确是三穴坟墓,墓穴葬有张家骧其二个夫人(江氏和董氏)。
原因之一:本人主要不懂考古方面的知识,误以为墓只是张家骧一人的墓穴,所以也没向其他人咨询过,就起草稿子,托报社的朋友在报纸上刊登;
原因之二:报纸刊登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鄞州区文保所,由于我没有与他们打招呼,就在报纸上刊登新闻,所以他们就不太高兴,过了一星期后,鄞州区文保所,派人员去实地勘察,发现墓碑是新的,墓穴是三穴的不是单穴的,也没有东西证明是张家骧的墓,所以跟鄞州日报的记者南华说了,过几天有在鄞州日报刊登了,所谓“村民们发现古墓积极是好的。。。。。”,不久后在网上也相继登了这条新闻。
原因之三:鄞州区文保所查了民国版的鄞县通志书,书上记载“张家骧的墓在樟水镇”而不是在龙观乡,后来我问了有关专家和考证,龙观乡等区域在民国期间都归属于樟水镇行政区域管辖,所以,龙观乡的张家骧墓应该是正确的。
原因之四:我多次问过我们张家的老人,都说张家骧的墓在龙观,我记得最后一次问我们张家骧孙女张惠娟老人是在1996年6月,我父亲去世后三年,她来看望我母亲,顺便就说起了张家的家史,当时我还把她的谈话录了音,她说她做姑娘的时候,清明节从西乡的航船码头,上船去上坟的,在讲到张家骧的墓时,她特别清楚的回忆起,到了龙观乡后就是桓村,村后有颗大树,再走一段路就到了山下,往上就可以看到张家骧的墓,墓地有三层平台,以前还有看墓的人,是张家雇的。张家也没有给他钱,在墓地旁边留了几分地给他,自己种地,自己用。好了不说了,请各位张家后人多指教。子渊
·
新浪网友2010-07-11 15:35:04[回复][删除][举报]
张家骧墓确切的地址是:(按张惠娟老人口述)坟葬在鄞县(鄞江桥)龙观公社桓村大队,张家骧生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阳历6月16日;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1月11日卒,享年58岁。
——子渊
·
新浪网友2010-07-12 04:41:08[回复][删除][举报]
啊,原来如此!谢谢子渊。先祖很聪明,“龙观”和“郎官”宁波发音很接近啊。我母亲说她父亲去鄞江桥扫墓,那一定是去龙观了,因为我母亲的祖父和祖母的墓,就在兴四房旁边的“老厂”原址院里,后来才迁走。按照江浙老风俗,家族成员去世后的墓,会不会距离比较近呢?你知道你太公善元(家骧父亲)的墓地吗?如果有规可循,我们也可推测出兴三房兴四房太公们的墓地?不知祖壬先生会不会记得扫墓的地方?
一象
·
新浪网友2010-07-12 07:58:08[回复][删除][举报]
通过Google,找到“圣德之人张善元”一文。此文是根据在古林镇发现的张善元的墓志而写的。此墓志,全文700多字,由翁同和文,潘祖荫书,很具体的描绘了善元(家骧生父)的一生。根据此文,由于战乱(海寇),善元兄弟姐妹九人,生活困苦,善元以教书为生养家,名扬远近。他一生简朴,看淡利禄。又根据前日我们发现的6世光瑾太公(善元祖父)建祠堂,盖大厅,修家谱的“盛世”时期,说明张家由于战乱和其它原因,走了一段下坡路。但是,善元和兄弟们又奋起向上,他的弟弟们兴三房和兴四房都扩建大厅和厢房,在一代人之内把张家大厅推向辉煌。当然再后来,由于战争,由于历史的原因,张家又败落了。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曲线,一个家族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张家后代都应以此立志。一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