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留言有惊喜)
《稀缺》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豆瓣评分7.5, 为许多“穷人”所推崇。同时,这本书背负的骂名也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翻来覆去的论断方式,都为人诟病不已。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研究“稀缺感”。
稀缺让价值感知变得更高,而紧迫的稀缺刺激了人规避损失心理。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的激励作用更大。而广告文案的作用,就是为了能影响到人的认知,促进用户完成某个行动,两者即有共通之处。
试想一下,消费者面对一个很喜欢的物品,想要购买却又要考虑价格、实用价值、竞品等因素,还会想是否有降价、打折等可能,他会痛快的购买吗?
不会。纠结会让他“等等再看”——最终不再考虑。
那如何才能让消费者下定决心,快速购买呢?
不妨尝试在广告文案中制造稀缺感——同样的产品在同样的环境下,机会、产品、附加值等因素越少,对消费者的影响越大,该产品于消费者而言价值越大。这会增加消费者选择的紧迫感,促使其更快地付诸行动,进行购买。
什么是稀缺感?
稀缺让价值感知变得更高,而紧迫的稀缺刺激了人规避损失心理。
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的激励作用更大。
担心一件物品失去的感受,就是稀缺感。
举例来说明,超市中盐是常见的生活物品,消费者一般不会囤积,有需要时购买即可。如果有一天,这种产品面临缺失或即将卖完再不供应了呢?答案不言而喻,“非典”时期人们哄抢物资,盐是抢购重灾区。
再来举个例子,小米最经典的营销手段即“饥饿营销”,新机上市总遭一抢而空。是他们无法批量生产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在制造稀缺感,让消费者对新机的需求更加明显、迫切,造成“一抢而空”的局面。
常见的营销手段中,饥饿营销、限时活动、限区域活动等,都算是制造稀缺感的代表。而在广告文案中,那些限时特购、限量特购文案,都是其典型代表。
为什么要制造稀缺感?
从“稀缺感”的定义中即可看出,稀缺能让物品价值感知更高,紧缺的急迫感总让人有一种避失心理,也就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心理。
很多商家喜欢在商品文案中加上一句“优惠仅此一天”。
从消费者心理分析,总觉着今天过了,明天这物品就会涨价,既然总是要买的,为什么不在便宜的时候买呢?继而产生冲动购物心理。
这背后涉及的消费者心理学有两个:
1. 消费者习惯用获得一件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珍贵程度,一件东西越难获得,它的价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
比如,Superme每有新品发布,总会引发成千上万的粉丝万里赶赴连夜排队购买,甚至出现骚乱。历经22年的火爆,Superme算是间接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在其发布文案总会强调其发布时间和限量发售,不断强化这种稀缺概念,让消费者为之疯狂。
2. 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产生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收益时获得的快乐感。
英国滑板品牌西拉斯&玛丽亚在日本东京店的营销方式就采用了这一消费者心理,每次只放20名消费者进店,其他人只能在店外等候。虽说耗费时间,但这种等候却让慕名而来的消费者乐此不疲。其文案中更是将这一行为大书特书,充分体现了其产品价值、品牌价值的稀缺。
国内喜茶丧茶也采用此种方式,店内随处可见等候一两个小时的人,但这种等待更是一种期待,消费者并不会因此而烦躁。于他们而言,等待让他们“得到”快乐。
所以说,不论是营销还是广告文案撰写,不妨尝试加点“稀缺感”在其中,通过对消费者得到产品的方式制造缺口而让产品的价值更为突出,迫使消费者做出决定,冲动购买。而这种稀缺感不但不会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阻力,反而会加深其对产品的印象和需求强烈度,能够有效提升广告文案的提交率。
如何在广告中制造稀缺感?
最常见的制造稀缺感的方法,就是在文案中产品购买机会前加上限制词汇。
常见的时间限制、价格限制和数量限制,另外还有身份限制、机会限制、附加品限制等,都会让这个得到产品的机会看起来更稀缺和紧迫。
比如我们常见的“限时特购”、“限价特购”、“限时优惠”、“仅此一天”等字眼。让消费者觉着这个机会是稀缺的,稍纵即逝,他内心会做出判断——判断该机会、行径是否值得自己付出,甚至是得到这个产品后的收益是否值得。往往来说,在稀缺感的影响下,消费者会觉着如果不争取到这个机会,那就是损失。
人们往往对得到的东西不在意,对失去的东西倍加珍惜。
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小小的暗示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所以,“截止”、“抢购”、“限量”、“秒杀”、“逐步涨价” 等等策略和文案广告的使用,不管整个市场大环境如何变化,都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剂猛药。
限时、限量、限购、限价这四种是网上商城店铺最常用的标题文案字眼,旨在打造稀缺感,制造需求缺口,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加深购买冲动。
而这一方法现如今更是被线上课程、付费社群套用,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能找到这么几条文案。
这些词汇的单独使用,可能无法一次性刺激到位,无法让消费者彻底打消顾虑进行购买,而组合使用,却能让消费者避无可避。比如限时和限价,限量和限购,限量和限价,甚至是三四种方法一起使用,都能够有效的制造紧迫稀缺。
再比如其他字眼,也都能够达到这种效果。
举个最经典的案例,DR钻戒: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这是其品牌特色,更是其文化特色,这一句文案不知道抓住了多少男男女女的心。很显然,这是制造稀缺中限制身份的典型案例。
再比如附加价值限制,魅族手机新机发售总会有一部分体验名额,这些名额会想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消费者的特权。消费者不但会抢购新机,还会为了这些体验名额而彻夜刷电脑。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些较为深层次的玩法,让自己的品牌、广告成为行业的垄断,这也能制造稀缺。比如杜蕾斯广告,可以说是每一个广告人关注的焦点,甚至会影响到这些广告人身边千千万万的人。这样的条件下,但凡消费者有需求,品牌稀缺感使然,已经使该品牌烙印在了他的脑海中,选择该产品,自然而然。
总结一下:
稀缺感能够放大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的需求期望值,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催动消费者尽快下单购买达成交易,常见如网店产品文案、线下门店促销文案、小米手机营销文案等;
要想打造消费者心中对产品的稀缺感,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广告文案中赋予消费者购买机会的前面加上“限定词”,为产品画上一个圈,让这种机会成为购买的门槛,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会让其跨过门槛,快速购买。
更深层次的玩法,是让品牌和产品,成为行业垄断,甚至让自己的广告和文案成为行业垄断,在此背景下,提升品牌知名度即是在催化购买。
《稀缺》全文解读大纲,留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