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清晨,
有一个看上去三十多岁的大叔带着简单的装备就进入米仓,
筛选出当地冬季上乘的稻黄谷,放进稻谷剥壳机,精心加工成白米,
用适当比例的水,浸泡才磨,而且必须要磨两次,
第一次粗磨,第二次细磨,适当加上配料,
然后用蒸具蒸熟成一张白纸状粉皮,
蒸时一定要薄,并要用猛火,特别是要掌握火候。
蒸好后切成条状,再加上芝麻、酱油、葱花等调料,即可食用。
而且一般酱油和调料都是自家炸的,味道特别香
也可以把粉卷成条,下锅用油煎,吃起来又香又脆。
这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
每天四点不到就要起床,然后卖完就收摊,
因为粉皮是当地人每天都要吃的早餐,所以一般十点多就可以收摊,
但是粉皮的生意不好做,竞争非常大,特别是对蒸熟粉皮的技巧。
蒸时一定要薄,并要用猛火,特别是要掌握火候。
过少不熟透生浆不好吃,过多蒸出的粉皮粗糙不够滑嫩。
而且,一家好的食惯嘴粉皮,他们的米浆的比例以及配料都是有秘方的。
他,用的就是家里祖传的方子,一代传承一代。
店的装潢不是很豪华,非常朴实,可是来的人是一波接一波。
他家是百年老店,生意非常好,一天要用40斤米。
相当于一对夫妇要吃二十多天才能吃完。
这是很庞大的工作量,很辛苦。
问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他笑了笑说,隔壁家老王爱吃…
(老王说,怪我囖……)
这就是信宜当地食惯嘴粉皮店店家的故事,很普通。
每天就这么一碟肠粉,配上一碗白粥,也很简单。
可是,这就是家乡的味道,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