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南方的细致柔婉,北方的豪迈慷慨,其实在这早餐文化上就已尽显无遗。
上次说到北方早点,这次便来说说南方早饭。
说起南方,自然而然便想起江南的湖光山色,莺歌燕舞。典型的南派风光。江浙自古繁华,这里的人们轻吟着吴侬软语,江上的明月映照了千年时光。
所以南人的早餐自然也打上这鲜明的地域烙印,多以精致细微见长,并格外讲究情致,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料讲究,清新爽口。
-
** 广东 **
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晨,地道的老广州们扶老携幼,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也并非是饮茶,其实质是上酒楼“吃早餐”而已。时间就是在呷一口小茶,品几笼精致的点心里缓缓流逝,各种其乐融融的影像如同幻灯片般呈现着,别提有多惬意。
** 1.叉烧包 **
叉烧包是广州人历来喜爱的大众化点心,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一。
以肥瘦适中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便成为“玉液叉烧包”。
早上来一笼,小小的三四个,软滑适中的外皮,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咬一口,松软可口,馅香有汁:补血益气,补充能量,养阴补虚,简直美哉。
** 2.水晶虾饺 **
虾饺是广东省的汉族传统小吃,广东人饮茶,少不了来一笼虾饺。
传统的虾饺是半月形、蜘蛛肚共有十二褶的,以一层澄面皮包着一至两只虾为主馅,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肉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味道鲜美爽滑,美味可口。
玲珑可爱的一笼:洁白晶莹,皮白如雪,薄如纸,半透明,内馅隐约可见。咬一口,胚皮口感柔韧,馅心爽滑清鲜,嫩嫩的肉混杂着脆脆的笋丁儿,让人恨不得连舌头一起吞下去。
** 3.干蒸烧卖 **
广式饮茶中的干蒸烧卖是茶市必点的人气点心之一,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加以十余种配料,用大气约蒸7分钟即可。
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相传早年烧卖是由路边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气腾腾的烧卖,所以其又称为“捎卖”,意为“边烧美丽”。
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梢系,故曰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朴事通》
干蒸烧卖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配以马蹄粒、笋粒等爽口配料,咬一口,软软糯糯,汤汁微含,色鲜味美,质地爽润,爽口不腻,肥美不膻。
** 4.抽屉式肠粉 **
早在清代,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可以听到肠粉的叫卖声。相传我们的纪晓岚大学士对美食亦颇有研究,故乾隆皇帝游江南之时特被带去粤西吃了这肠粉,当下便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便因此得名。
早前,肠粉分为咸、甜两种,咸肠粉的馅料主要有猪肉、牛肉、虾仁、猪肝等,而甜肠粉的馅料则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而被当作早餐的多为抽屉式肠粉。
将做好的米浆薄薄一层舀入托盘中,放入抽屉式蒸架中蒸熟,取出时用竹片划成矩形,加入预先炒好的肉馅后卷起,放上菜心儿,淋上酱汁,一份“够爽、够嫩、够滑”的肠粉便做完了。
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人们常常需要排队候吃,因此又被戏称为“抢粉”。
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
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一吃便再难忘。
** 5.云吞面 **
“云吞”,是广州人对馄饨的称呼。最早云吞以全猪肉制,肥三瘦七,先切后剁,弄成肉糜,所以称做“净肉云吞”。现今我们平常吃的云吞面多数是以鲜虾云吞为主。
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群居解颐》
馄饨在唐宋时即已传入广东,至于何时用“云吞”二字取代馄饨之称,则无从考证。
云吞面以云吞和面还有熬好的汤头制成,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分为大用和小用,不过因为粤语谐音,逐渐变成大蓉和小蓉。初期多为小贩肩挑着一个小担儿四处贩卖,南宋后,逐渐传入市肆,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追捧: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有钱吃盒仔饭,无钱吃云吞面”。
这是广东人的一句笑谈,当然他们从不会嫌弃它,更离不开它:小小碗中,云吞有虾有肉娇小玲珑,入口爽滑,小撮银丝面半透明般韧劲十足,更具有弹性和嚼劲,喝着大地鱼、猪骨、虾籽熬成的汤底,清鲜香甜而不呛喉,让人回味无穷。
** 6.广东粥 **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广东人爱喝粥是出了名的,煲粥,也是十分精彩:不但品种繁多,还十分讲究火候,而熬粥用的米和各种配料的搭配,更是落足心思。
除了白粥,加入了各是各样辅料的混合粥更是出名:有按所煮材料而命名的鱼片粥、水蛇粥、皮蛋瘦肉粥、猪肝粥;还有以粥的出处而命名的及第粥,艇仔粥等等,选择极其多样。
广东粥以细绵著称,而做好广东粥最重要的就是粥底,粥底好,才能做出各种美味的成品粥。道地广东粥通常和腌过且入味的调料一起慢慢熬煮,让每一粒米都渗透了配料的味道。已糊化的绵密米粒口感,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广东粥的味道。
广东属亚热带地区,在闷热干燥的天气中,有一碗软滑香绵的粥下肚,确是一份特有的惬意。
-
** 上海 **
上海滩的早点,用纷繁精致来概括一点而也不为过。上海人骨子里似是总是透着一股与身居来的小资,哪怕最简单的食材,亦能给你吃出西餐牛排的腔调:那香味缭绕的早市氛围,绝对能将老上海的经典情怀一并托出了。
** 1.生煎包 **
上海人管生煎叫“生煎馒头”,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一百多年前,老上海的好多茶馆在供应茶水之余,兼营生煎馒头。但是生煎着实美味,人们在不品茶之时,也想品尝这道“茶点心”。如今在上海,经营这种风味小吃的店铺遍地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食客,生煎馒头的个头也越来越大,以至由传统的“一两四个”变成“一两一个”。
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
上海生煎包皮大,馅也大,还包进了滚烫的鲜汤,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汤不漏。成品面白,软而松,外皮底部煎成金黄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葱,中有卤汁。闻起来香,咬一口更是满嘴汤汁,不会吃或心急的人,一口下去,很容易被生煎里的汤烫着。咬嚼时有芝麻及葱香味,肉馅鲜嫩,顶部收口处的黑芝麻还可以开胃健脾、顺气和中、平喘止咳,颇受事事讲究的上海人所喜爱。
生煎包一定要吃刚出锅的,隆冬的早晨,从薄薄的大煎锅里铲上几只皮香肉嫩的生煎,迫不及待想品尝这美味,又怕烫嘴,呼哧呼哧地呵着气,立马就驱走了满身的寒气,实在带感。
** 2.上海大饼油条 **
大饼配油条,可算是上海人最为喜欢的早餐组合了:买一副香气浓郁的大饼,夹根刚“滋滋出锅”的油条,一边忙碌地赶着上班的电车,一边匆忙的在路上咬几口手中的食物,这大概是每个老上海人最熟悉不过的情景。
地道的上海大饼是用碳炉烧烤出来的,娴熟的手艺人拿一个早先准备好的面粉团,在粉团中间放点葱,猪油,两手轻轻一捏,馅儿便被轻巧地包在面团里了。将面团在干面粉里滚一下,用一个小擀面棍擀成薄薄的一张饼,表面撒上芝麻。接下来便是最精彩的一步:将薄饼摊在手掌心里,手臂甩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啪”一声,薄饼便粘在了炉膛里。不一会儿大饼就蓬松起来了。刚刚烘烤出炉的大饼,外脆内软喷喷香,味道口感极其富有上海特色。
上海的油条较其他地方的更为细小些,内部中空,或许是因为薄小些吧,口感却异常香脆。油条在上海是大饼的最佳拍档,不过也可以单吃或是斩成段,泡饭、泡豆浆吃。
老上海人回忆:旧时早餐若是能有两张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浆,那是多么奢侈啊。现如今虽然处处标榜着所谓“健康早餐”,但是传统的味道和感觉还是占领着很多人的胃,喷香的大饼包裹上热乎乎的油条,咬一口,不要太灵哦~
** 3.油条咸豆浆 **
咸豆浆之于上海人,就如胡辣汤之于河南人,豆汁儿之于北京人,是永存记忆中的一抹温暖色彩。
老上海人的早晨,就在这街头巷尾的豆浆香气中,渐次苏醒。
宽口浅底的蓝边大碗里,一勺酱油一勺醋,有醋才起花,一撮榨菜一撮葱,豆浆烧得滚烫,功夫好的老师傅,舀上一大勺,乳白的热豆浆飞流直下,倾入碗中,瞬间起花。讲究的洒上些紫菜碎、榨菜末、虾皮、葱花,最后再淋上几滴香油或辣油。一碟炸得焦脆的油条,切寸许,即泡即食。赏心悦目又独具特色的咸豆浆就这样呈现在眼前了。不仅样式美观,色彩丰富,口感也是咸鲜爽口极了。
无论是大饼、油条,还是生煎、小笼和锅贴,一定要配着热气腾腾的豆浆,才吃得舒服又过瘾。
** 4.粢饭糕 **
粢饭糕(吴语小片发音:zy vae kau)是一种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汉族传统小吃,外层呈金黄色,内层为雪白的软糯糍饭,咬起来喷香松脆,吃在口里,且脆、且咸、且鲜。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为了让吴国百姓在战乱中免受饥荒之苦,在苏州相门城下埋下了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城基作为备荒粮。在伍子胥去世后不久,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吴国城民在都城被团团围住之时,挖出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此后,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粢饭糕,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在路边支一口铁锅,倒下大半锅油,将粢饭糕投下去,油锅马上欢腾起来,汹涌澎湃。不一会儿,粢饭糕便在油锅里露出金黄色一角,用火钳翻几下夹起,排列在抓住锅子沿口的铁丝架子上沥油,金黄色的一块块,着实可爱。
脆笃笃、咸滋滋、鲜得得。
粢饭糕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是绝顶美味,吃的时候要配上独有的咸豆浆,仿佛回到了儿时。炸得外脆里软的粢饭糕,咬一口,咸滋滋的,还有一股葱花香。最好吃的是四个边,香香脆脆的,咬起来着实过瘾。一块下肚,一早上管饱。
-
** 杭州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湖畔的杭州人不仅自身柔情似水,生活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杭城的早餐,自然也是独具别致的诗意的。
** 1.杭州小笼蒸包 **
杭州小笼包,听名号便是如雷贯耳。是江浙地区颇具特色的早餐之一,以面粉、猪瘦肉、肉皮冻等为原料,经蒸制而成。
它以皮薄馅靓为特色,皮面洁白薄软,馅心丰满滑嫩,汤汁咸甜鲜美。面皮是用滚水烫和,软滑弹韧,馅料油和水比例适当,肉皮冻蒸熟后形成丰富的汤汁,异常鲜香。
走进早餐店,温婉的老板娘对你浅浅一笑,要一屉包刚出锅的热包子,蘸着醋再拌点辣椒油,轻轻开个小口,先吸去汤汁儿,慢慢咀嚼着皮和馅,口味真是无与伦比。
** 2.葱包儿桧 **
葱包烩儿是杭城一种著名早点食品:选用上好的面粉制成春卷皮,然后再裹上油炸桧(杭州人对油条的称呼)和葱段,在平底锅上反复压扁,直至烘烤至春饼脆黄,抹上辣酱或甜酱即成。
葱包烩儿与奸臣秦桧有关:南宋时期,岳飞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百姓与爱国军将士莫不痛心疾首。杭州有位点心师傅,用面粉搓捏成两个细长的面人,象征秦桧和王氏,将它们扭在一起,丢进油锅中,以解心中之恨,并称其为“油炸烩儿”。为了避免秦桧起疑,把木字旁的桧改成火字旁的烩。这便是现如今已风靡全国各地的油条了。一时,城民争相购买,恨不得一口吞下“油炸烩儿”。葱包烩儿便是其中一种衍生的做法。
现做的葱包烩散发着大葱的清香,甜面酱的鲜甜,那香味十分别致,让人沉醉于幻想之中。它的味道更不用说了:咬一口,先接触到脆脆薄薄的面皮,再尝到甜丝丝的面酱,最后咬到喷香的葱和油条,一层层味觉的递进,让人的味蕾享受到神仙般的待遇,久久无法忘怀。
-
** 南京 **
提起南京来,除了不能忘却的历史,蜚声中外的夫子庙,六朝烟月的秦淮河,养生怡人的温泉,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古香古韵的老南京味儿了。南京城因为其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而造就了金陵人多元化的口味特点,早餐的种类也是味道万千,鲜香甘甜的、麻辣味重......只要你能想到,那么就能找到。
** 1.蒸饭团 **
南京人把包着油条的米饭吃食叫做蒸饭,这是南京人最喜欢的早点之一。蒸饭的软糯配以油条的韧劲,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同入口中:软、韧、脆,边吃边捏,别具风味。
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所谓的蒸饭:台湾叫饭团,武汉叫糯米包油条,上海则叫粢饭团,至于南京为何要称其为蒸饭呢?似是和包饭用的糯米有关:南京人要将其先煮,煮到半生不熟的时候,继而改用蒸。这样烧制的糯米不仅糯而且有嚼劲。金陵人的考究在此处便可见一斑了。
蒸饭分为白米蒸饭和黑米蒸饭,米粒颗颗饱满,口味亦是颇有讲究,一般分为咸甜两种:甜的倒是较为简单,糯米佐以糖即可;咸的就复杂了,单佐料有好多种。首先是小菜,也就是腌菜:雪里蕻、腌豇豆、萝卜干、海带丝......其次是酱,主要有甜面酱和辣椒酱,单是油条还分为脆的和软的两种。
用糯米包上佐料配上热油条捏紧,一定要趁热现氽现吃,香喷喷,稍带咸味,愈吃愈美味,一个下肚,“嗝......”管饱!
** 2.小笼汤包 **
小笼汤包起源自清代道光年间的江苏,是当时一个叫做万华茶楼的首创之作,相传由北宋时期著名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演变而来,由北宋皇室带入江南,后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小笼汤包。这是南京人最爱的早点之一:讲究汤汁绕馅,表皮晶莹不破。
小笼汤包体积比一般的包子细小,直径约3厘米左右。用猪腿肉拌入用鸡汤煮猪肉皮,将高汤凝成冻,切碎了拌在馅中,受热一蒸,就化成了汤水,以取其鲜;或会洒入少量研磨精细的芝麻,以取其香。包时亦甚为讲究:通过“三硬三软”和面,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皮要薄,一般以十四个折纹或以上为佳。
坐着似口钟,挟起像灯笼。
放入圆形小笼蒸制,就笼上桌,旋吃旋蒸,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
小笼汤包蒸熟后皮呈半透明,薄如纸,里面则有丰富的汤汁,提来提去也不会破。汤包讲究的就是那一口包着的汤汁:吃的时候要遵循“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的顺序才好,那一口滋润的汤汁热热烫烫地直沁你的肠胃,保管让你通体舒畅。
** 3.牛肉锅贴 **
牛肉锅贴是一种煎烙的馅类食品,一般是饺子形状,是金陵八绝之一:以牛肉为原料,配上熬制十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老卤,沿着一个方向搅拌将近一个小时制成馅料,继而用面皮包成玲珑可爱的饺子,放入油锅中煎至金黄色装盘即可。
初识牛肉锅贴还是在《舌尖2》:“牛都是定点屠杀的,选料要新鲜,包锅贴得用没有筋的嫩牛肉。”
除了牛肉要好,对于煎锅贴的油量和种类也有讲究:必须要用地道的菜籽油,其独特的香味所煎的锅贴才会愈发的香,色泽也金黄诱人。
正宗的牛肉锅贴的面皮够薄、够脆、够香,口感上柔嫩和酥脆并存,牛肉馅的鲜香在煎制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所谓上部柔嫩,底部酥脆,滋味别具,真是“拍一个巴掌都舍不得放下”呢。
** 4.鸭血粉丝汤 **
南京人对鸭子可谓是情有独钟,不仅鸭肉,连鸭内脏,鸭血都能做出一番文章来。鸭血粉丝汤便是最好的例证。
镇江梅翁善饮食,紫砂万两煮银丝。玉带千条绕翠落,汤白中秋月见媸。布衣书生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欲赞茗翁神仙手,春江水暖鸭先知。
晚清《申报》第一任主编蒋芷湘的题诗可以说是关于鸭血粉丝汤最早有文可查的记载了。
鸭血粉丝汤是用粉丝,鸭血,鸭肝,鸭肠配以老鸭汤烧制而成。口感鲜香,爽口宜人。小小一碗粉丝汤,却把所有美味包含其中。喝一口汤汁,吸一口粉丝,咬一块鸭脏:鸭肠清脆爽口,鸭血鲜嫩多汁,粉丝爽滑,汤浓味美,香辣醇美,油而不腻,颜色红、白、绿相间,赏心悦目。
秋冬的清晨,来这么热辣辣的一碗,滋补的同时让人不由感叹,世上竟有如此美味,真不枉人间走一遭。
** 5.鸭油酥烧饼 **
“鸭油酥烧饼”,顾名思义,就是用鸭油提炼出的凝脂和面烙出的烧饼。昨日和南京的朋友偶尔提起要写这篇文,便是他和我极力推荐,用他的话说:虽然每天上午应市不少,但作为正儿八经南京人的他活到二十几岁也没痛痛快快吃过几次,火爆到供不应求。
这种用鸭油和制的酥烧饼,其选料、制作、火功、质量均很讲究,烧饼层次分明,入口又香又酥,余味久存。
烧饼分甜咸两种。甜的圆形,表皮滚满白芝麻,馅芯则是黑芝麻,烤出来呈红黄色,像“蟹壳黄”:咬在嘴里满是清甜,吃再多也不会腻。咸的呈长圆形,有点像苏州人口中的“鞋底酥”:馅儿是鸭油葱花,一口下去糯糯的鸭油混着面的酥脆,入口即是一点淡淡的梅干菜的味道,咸咸香香,根本停不下来。
-
** 成都 **
成都是以小吃而闻名全国的,除了川味菜以外,各种各样的早餐面食更是划入了名吃行列。老成都们一定记得五六十年代的春熙路的繁华,还有各种历史底蕴浓厚的老馆子,每每想起,便觉是将旧时的回忆一并勾起,一同被唤醒的,还有那些熟悉的味道。
** 1.龙抄手 **
“抄手”是四川人对馄沌的特殊叫法。要说最地道和知名的,莫过于皮薄馅嫩,爽滑鲜香,汤浓色白的龙抄手了。而这也是老成都们一贯引以为傲的早餐吃食。
成都的“龙抄手”上个世纪40年代开设于成都的悦来场,50年代初迁往新集场,60年代后又迁至春熙路南段至今,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龙抄手的得名并非老板姓龙,而是创办人当时的“浓花茶园”商议开抄手店之事,商讨店名之时,突发奇想借用了这“浓花茶园”中的‘浓’字,取其谐音“龙”为名号,也寓有“龙腾虎跃”、“吉祥”、生意兴“隆”之意。
抄手皮用的是最好的面粉,配以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包以细嫩滑爽,香醇可口的肉馅。而龙抄手更是了不得:单是原汤就用的是鸡、鸭和猪身上好几个部位的肉,经猛炖慢煨而成,又白、又浓、又香。轻轻舀一个放入口中:皮薄、馅嫩、汤鲜,让人浑身都是暖暖的满足感。
** 2.馓子油茶 **
馓子是一种常见的油炸面食,但是却很少单独拿来食用。在成都的早餐饭桌上,多数是配着油茶来吃:油茶暗香、馓子精细,若是配上辣椒和花椒,便是再好不过了。
油炸撒子是著名时令美食,多在寒冬时节食用。
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本草纲目·谷部》
做一碗馓子油茶,兑碗时先将油茶舀入碗中,再加上细细的馓子,同时撒入切成小块的大头菜、捣碎的花生米、椒盐、葱花、红油等,即可上席。
油茶端上桌:被掐碎的馓子堆成金灿灿的“冒儿头”,往下是搭配精致的各类调料,最后才是澄黄色的糊状油茶。吃之前先用细瓷调羹伸入碗内搅拌,一款凸凹有致、多味吐芳、脆柔相融、诱人食欲的美餐便可享用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满满当当的幸福。
** 3.韩包子 **
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徐无闻
韩包子选用精白粉加猪油、白糖和面做成包子皮,馅心则按按不同口味进行调配。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鲜肉包子:选用半肥瘦的夹肉剁细,分一半在锅中炸酥后与另一半合在一起,配以上等酱油、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味精、鸡汤等10余种调料拌匀而成。以其花纹清晰、皮薄馅足、口感松软细嫩的特点而成为成都著名的早点。
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
韩包子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说起来创始人却是一个温州人,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成都站稳了脚跟,后经精心探索、实践,挖掘传统包子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又创制了叉烧、芽菜、火腿、鲜肉、三鲜、香菇、口蘑、附油等不同口味,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
清晨买两个当早点,迎面而来一股子扑鼻的面香儿。咬一口,包子皮软而不松,鲜美的汁液当即流出,鲜亮透明,油而不腻,咸中带鲜。馅儿更是美味,成团又不发死,细腻但不松散,花椒独特的味道混着丰富的汤汁,光是想想就顿觉生津呢。
** 4.钟水饺 **
成都钟水饺,中华老字号,以姓命名得号,面食为业兴店。光绪年间扬名,荔枝巷中飘香。百年不衰经营,今朝风骚依存。选料讲究有嘉,制作传统地道。调味风格独特,经济实惠大众。东山“荆条”红,川西菜油香,柳城蒜子实,“太和”豆油爽,香菌百草炼汁,糖椒蒜齐提香。精粉成皮薄,精肉制馅嫩。形如月牙喜人,皮薄馅饱汁厚。甜鲜微辣适口,齿颊留香味长。清汤本味浓郁,红油晶亮甜香。佐以酥饼为宜,情趣更深味长。游百年公园,悼辛亥英烈。观今朝盛世,话时代凉炎。登百年老店,品川菜美味。尝苦辣酸甜,悟人生真谛,小小钟水饺,味系川人乡恋情结;圆圆酥薄饼,型映天府千里春色。美哉种水饺,快哉水饺钟。
钟水饺是成都著名小吃之一,始于光绪十九年,因其皮薄、馅嫩、味美而广受当地人的认可,以其独特风味蜚声海内外。这一首打油诗便已经把成都人对钟水饺情感尽览无遗。
与北方水饺不同,钟水饺用的是纯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个头也小小的,十个一两也就一小碗。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红油的绝对比白味的有吃头:皮筋道,馅鲜美,微甜带咸,兼有辛辣,风味独特,尤其那一碗辣甜交接、香浓可口,甚至可以直接端起来喝的调料,简直找不出什么能超越它!
** 5.熨斗糕 **
熨斗糕是四川著名的特色早点。自明代传承1700多年至今,字号繁多,远近闻名。由于最早是用熨斗作为烤制的器具,因此得名,外壳色黄偏棕红,皮酥脆,内嫩,深受大众喜爱。
熨斗糕的做法既简单又讲究:在米粉浆中加入鸡蛋、白糖、蜜桂花等,把特制铁烙碗置于焦炭火上,待烧热后刷上水油,舀入糕浆,烙至封皮时,在糕中间加适量果酱,继续烙至皮显浅黄色,起硬壳时,用细铁签将糕边划松,翻面淋少许熟猪油,直至两面呈金黄色、皮软酥、糕心浆汁全部凝固。“酥、香、脆、嫩”,营养丰富的熨 斗糕就完美呈现眼前了。
烙好的熨斗糕松硬度恰好,外酥内嫩。由于现烤现卖,顾客通常会亲眼见证美食出炉,未免更添一份乐趣。
中国的传统早餐散落到各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有些已成为了儿时的记忆再难找寻,或许有些已经改变了传统烹制手法而脱离本味。
你的家乡是否也有着那么几样特色味美的传统早餐,以至于吃过多年还依然令你回味悠长,走遍天涯海角你也找不回记忆里的滋味?
其实再正宗的早饭,也敌不过的是家乡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