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步步的走,我们到了第6家的贫困家庭儿童阅读空间改造了。
户主情况:严叔一家四口。严叔本是某机构的校监,后来身患肝癌和胰腺癌,如今在家休养。妻子从事两份工作维持家计,一子一女上初一。
房子面积:11.64平方米
改造需求:子女各用一学生桌来做作业,但随着年龄增长身高也随之长高,希望有更合理的读书环境。
胰腺癌一般发现都是晚期,而且生命结束得特别快,一般1-3个月,最多半年就会离开。当我们知道这个信息后,我们知道这次不能那么缓慢去解决问题。我们把时间定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希望在严叔走之前,看到一个希望。
家境
严叔的家其实挺整洁的,特别他自己设计那一墙的楼梯柜子,从尺寸到分类都俨然有序。父母睡楼下,子女睡阁楼。他们在这个老房里已经住了很多年,只要没走的邻居都几乎成了另一种“家人”关系。
因此,虽然他家很小只有11平米,但走廊尽头是大哥的家,楼下已经出国的邻居留下房子给他看管也随意他使用。但他并没有乱用。
每晚,他们依旧把儿子wz的小书桌拉出来,一家人挤在不过0.4平米的面积吃饭,厨房洗澡都是公用的地方解决。
兄妹
哥哥wz和妹妹wy都是乐观的小孩,一起长大会互相吐槽,哥哥总在意妹妹比他高,妹妹也常笑哥哥学她的话。第一次去的时候,希望他们说说对自己书桌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想法。倒是过程中,爸爸的态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妹妹爱看书,见面的两次提到最多的也是书,最近在看《三体》也是让我们惊喜的。哥哥第一次见面就提出自己喜欢心理学,例如变态心理学之类,其实他喜欢的就是像美剧《lie to me》那样观颜察色的成功感。而偏偏这一点,他一说出来就遭到爸爸很重的打击。而几乎他说什么,他爸爸都是严厉地打击他。
我们在旁也会觉得,这样好吗?怎么是这样呢?
最后的期望
第二次去,我们特意跟严叔聊天,就家里一些物品的归属权开始谈,他知道自己不久以后就要走了,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儿子。在他眼里,女儿的可塑性很高,而且本身对女孩就没有很大寄望,反而对儿子,他总希望他能有所承担,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而人快走了,能留给孩子们的只有几本书。严叔身体很虚弱,一边擦油按摩着脖子一边不断摇头诉说着儿子的不是。他心急,一切都在倒计时。
他对子女的态度还是以管为主,几乎不准用电脑上网,周六日不能和同学去玩,怕跟坏学生混在一起;而同时,他在金钱观上几乎都是不管的:平时都把散钱固定放在一个抽屉里,他们需要自己拿,因为孩子都很自律,取拿有度。
而孩子似乎对去图书馆借书没兴趣,家里也没有额外的钱买书,有些也是同学借来的。
妻子
我们问严叔如果走了,对妻子他们将来有什么想法。严叔淡淡地,说的都是一些实在话,听不出夫妻的情意。而后来,说起他巧妙设计的衣柜间隔,他说:
你知道女人是很多衣服的,如果我弄好一些,她也会容易挂一些。
严叔设计的衣柜间隔,方便妻子挂衣服。
说起门外的鞋柜,严叔说:你知道女人很多鞋的,做个好一些的,也让她有得放。
每年过年前都会帮家里的孩子买好三对新鞋给他们一年替换,而妻子的鞋并没有限制。这些话的背后,我们听到的都是满满的爱。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
1如何让一对子女获得适合他们的阅读空间
2如何让父亲走之前,能对儿子放心,也让一对子女知道父亲的离开前,可以彼此了解更多一些
3他们其实没有足够的地方吃饭,这个问题可以顺带解决拾房20小时库的设计师志愿者出动了
Donna不是设计师出身,因为大学读的是材料专业,对设计材料很熟悉。自己已经动手装修过几个房子,于是报了名参加这次的改造。可能因为自己大儿子跟着一家的孩子年龄相仿,她对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也很熟悉。
根据严叔的想法,我们看了一下他走廊处希望增加鞋架的地方,Donna也出了一个初步的架子图纸。
下一周,我们会联系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的老师和他的几位学生,因为他们有一套适合本次改造使用的儿童书桌想提供给受助户,我们去看看。
而父亲即将离开,孩子获取信息的途径其实很少,如何让父亲放心,也让子女他们有意识提升意识获取信息来源,是之后的重点。
他们在争取,他们在荡失
在严叔家,每次进去都会觉得安静。妻子总是匆匆来去,我们始终未有时间彼此坐下来谈谈。对于这个家的需求,其实蛮简单,就是给子女换张大点的书桌。
我们对于这个家庭的做法是分三步走:
1与合作设计师,定下基本的方案。
2与父亲母亲子女聊天,特别是父亲,了解他对家里人之后的想法。
3针对关系问题,开设公众工作坊讨论,选择适当的仪式辅助这个家庭最后的沟通。
上次在整理家里用品的时候,我问严叔:你有什么是留给他们的吗?
严叔:没什么可以留的。我自己有几本书,之后都是工作用的。我那些书已经落伍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
WH:你对一对子女有什么期望吗?
严叔:我的要求会比较高吧,希望他们能读大学。女儿不用担心,她的潜力很好。但儿子就不行......
严叔屡屡摇头说儿子不行,其实越说不行的越是最在意的人,严叔也承认放不下儿子的成长。毕竟他觉得儿子是一个男人,要成才!而日子渐近,他很心急。
事情也很巧,在接触这个家庭之前,有一个晚上和洛文&小川夫妇喝东西,洛文向我展示了最近他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家具设计工作室的客座讲师,带着学生做的一组儿童家具的设计品。印象很深的,就是其中一套蓝白色的多功能儿童书桌。当时还说有机会看看。
后来在想,是否有机会看看真品,或许适合这个家庭的孩子使用呢。
于是,事情就这样敲定了。12月5日,我们到访了家具设计工作室,也见识了这批2013级的学生做的有趣作品。
学生设计作品1
学生设计作品2
这些设计都是同学们在做了一些入户调研后,根据调研的需求而做的。而同时,我们也根据这个受助户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实际的需求:
包括:
一对子女上学多数用文件袋装资料,间隔太窄的架子对他们需求不大。
他们日常吃饭的地方也是他们其中一张的书桌,需要同时承担饭桌的功能。
他们如今公共区域是有比较好的流通过道的,书桌展开后的尺寸不宜过大。
使用要方便,多余的功能不要。
所以,最后方案是:在老师张欣琪的带领下,同学们答应用一周多的时间,也就是在圣诞前可以把桌子重新设计,造一张出来!看着大家的劲头,在旁看着的设计师张小川忽然提出,如果能顺利完成,每个同学会得到一份惊喜礼物!全场惊呼!(不明白的为啥的不要问我们哈~)
12月20日,他们说搞完了~
最初设计
最终的设计
最终的设计是两张原来设计的多功能书桌的合并版,适合严叔的一对子女同时使用。收起来不占地方,打开就是一张140x60cm的桌子,可以做作业,也可以作为饭桌。尺寸和原来他们家的书桌摆放的尺寸刚刚好。
12月18日傍晚: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此前,我们把图纸带给了严叔看,相隔两周他已经带了固定颈托,头抬不起来,说话声音微弱。但对于我们在介绍书桌的时候,他思维一点都不含糊。60公分,140公分每一分去问,艰难也走来走去量度。之前说的门外的架子,他一心一意就是为妻子去做的,也不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更改。
其实他是我们见过思路最清晰,最知道自己家要什么,包括尺寸、颜色、布局都很清晰的人。只是,本想自己做的,他现在做不了太多。
沿着上周的话题,我继续问严叔,他说起年轻的时候自己也曾收入很高,后来病了也才这样。
WH:那你怎么看现在?
严叔:做人,是你的就是你的,没什么好强求的。我也没什么强求子女怎样,最重要开心。我也富贵过,也穷过。现在对家是我的一份责任,我没有钱留给他们,就留下好的教育方向给他们吧。现在就算骂他们,也是他们很不对才骂,一般我都是尊重他们的。对错,我觉得对的可能他们......
WH:子女对于你将离开怎么看啊?
严叔:他们都知道我要死了。但不会懂得走之前珍惜,感情(受)层面也没那么丰富,比较单纯。其实我宁愿快点死,我老婆就叫我不要。但我现在不敢说了.....她说我瘫痪了也养我......
结语
这就是我们这一刻看到的,作为外人的我们,争分夺秒希望在他有生之年看到家庭子女读书环境的改变,并让一家人能一起好好吃饭。而另一边,作为子女虽然孝顺,但对父亲的离开前如何度过那么珍贵的时光懵然不知,彼此也不知怎样才能让这些时间被运用得更好。
明白死,才能懂得生。
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命教育
我们选择用回顾的方式,回看这个很短,又很重的故事。
↓↓↓
这是我们做过最短时间的一个房子,也是处理得最简单的一次。
很记得在本次工作坊里,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明白死,才懂得生。
人必然离开。而一个人的离开,仿佛是一个人的事,而波及的家人的无助、哀思,
曾经潜伏无形的问题,生者还在面对。
而离开的人,他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会透过这个房子的痕迹被见证,并继续陪伴着家人。
房子·家
严叔是个心思细密、对家庭放了很多心思的人。
他的房子不大,而2/3的空间都由他自行设计,行成上下层结构,楼下是他和妻子的床,楼上是一对子女的休息空间。阁楼靠墙下面的空间设计成为一家子要用的衣橱,而楼梯下面的空间也设计成为每一个人分布清晰的储物柜。
▲挂起来的毛巾很整齐,留着一家人的痕迹
家庭整洁,虽然贫苦也看得出的傲骨自重。
如果不是因为子女日渐长大,那两张小学生书桌日渐难以承载他们的需求,或许我们也无需介入太多。
他清楚灯光亮度对子女的影响,懂得上网自习跟得上子女初中的英语水平;
他打点家里细务,让倒三班的妻子一直被宠着而不自知;
他有着广东男人的特性,不喜欢把感情放嘴边,时时摇头妻子文化程度不高,背后是对日后他离开妻子的处境的担心。
▲尽管生活困苦,严叔每年都会买好几双新鞋送给儿子和女儿
儿子在他几乎苛刻的教育下,有着反叛心理,但殊知却是他最费心投入最大寄望的人。
而为了妻子,每次见面都会强调希望我们帮他在外面走廊过道上做一个柜子,让妻子的高跟鞋有了可以舒服安放的区域。
每年,他都买好几双新鞋给一对子女,有储备有安排地过日子,他家是幸福的。
然而,这张由他撑起的网在他离开后,消失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这是严叔和梅姨的床,如今枕边人已悄然离开
妻子·梅姐
12月22日,在严叔入院的那一天,桌子送过来了。挪动了一下方位,刚刚好。
梅姐很满意,晚上等子女回来再听听他们使用的意见了。
张欣琦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停留太多,讲述清楚使用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事情就悄然离开了。
▲新书桌的到来
梅姐站在屋里,神情紧张戒备,心烦意乱。
我从子女的需求谈起,从她眼里也知道此刻她的心只悬在丈夫的身上。
所以,提到严叔之前的一些心愿,她眼睛就聚神了。
再说一句,眼泪也流了下来。
以前听到“未亡人”这个词的时候,感觉很奇怪,虽然指的是死者的伴侣,但字意上有种会追随而来的紧迫感。而在这个场景下,梅姐就是站在这个“亡与未亡”这个径界上茫然不知所措,意识上觉得“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词,说出来生怕会被应验。而避而不谈,生活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屏蔽掉。
▲漆黑的走廊,显得多少有点茫然与不安
她急急地问我,我可以如何在这个阶段让子女知道爸爸的事情?我可以怎样处理啊?
她再次急急问我:是不是我过去跟他因为子女教育不合吵架,我闹情绪所以他才这样对病啊?
面对另一半的病,家人总是容易变得无由的自责与内疚。
那一天,为过冬祭祖的阿姨时不时在走廊走过,探头看看,一路都是烧香的味道。
我们与梅姨在对谈
梅姐坐在我对面,情绪也缓解了下来。但依然还是寻求着答案。
我跟她说了,我们并不是专业做这种舒缓辅导服务的机构并不专业。有的,可能只是从我个人的立场给予一些建议:
1你首先考虑的不是要如何处理别人的看法。首先处理的是你自己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如何回顾和丈夫这一路走来的事情,你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将来?
2不要回避事实。回到病中的丈夫身边,他除了病以外还是与你共甘共苦了那么久的男人,谈谈你们自己夫妻之间的事,想法以及之后的事,在有限的时光给个机会彼此更了解对方,陪伴着对方一起过。这里面不仅病人才难过。
3共同处理子女之后学业的问题,有一个交接的过程。过去只有严叔一个人管,现在不一样。渐渐过渡,把子女大学之前要处理的问题想多一些列出来,都大家交流一下想法,以后即使严叔不在了,也是个参考。把事情落实具体了,他也安心。
4跟子女谈现在的家。父母与子女是一体的,不要隐瞒不要回避,不懂可以寻求方法答案,但让他们有意识。处理不是在去世后,而是在去世前。父母子女一起承担这个时间要面对的问题,包括家务、照顾、危机处理等等。这样,严叔会安心,梅姐才不会一个人累垮了子女都不明白。
5 需要让子女的班主任知道家中发生的事情。老师会有效帮助到这些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子女情绪的疏导,学业的帮助等。
6 告诉自己的父母,不要让他们成为最后知道的一个。不要认为瞒住父母是一种孝顺的行为,自我判断他们一定接受不了。毕竟他们走过的人生路都比我们多。但也不是把问题直接抛给父母,自己处理好,给予他们一个安心的交代,然后彼此的支持系统才建立了起来。
7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以积极面对,具体执行,负责也疼爱自己的态度去面对,这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连结起来的时候。
她摸着新到的桌子,眼神变得坚定了很多。她说:心里最担心,最不知如何处理的事情都得到一些回应,至少有人能在旁听了也支持了她。她会尝试先让自己父母了解这些病情,也在我的建议里想到了她自己的做法。
那一刻是我最安慰的事,也是冬至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家人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和沟通模式。但重点不变的是,意识到这是一家人,不是一个人。
▲满墙的奖状是家里值得安慰的地方
走之前,我说起这堵墙上的奖状。问是否需要把它们取下镶嵌起来,她开始也含糊说可以啊。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这不是真的。后来她才说,其实是她自己把这些奖状挂起来看的,心里觉得舒服。——有些事情,其实跟收纳、整洁、美观没有关系,一个家如果有一个地方每天经过都觉得安慰,自豪的话,丑与不丑并不是最重要的。
12.28 下午一点,严叔走了。
12.29 上午举行严叔的送葬仪式,下午梅姐照常上班,子女上课。
生活得继续着,生活也只能得继续着。
▲匆忙的人影,犹如来去匆匆的生活
2016.1.2 我们去看望梅姐。
她没有戴白花,家里也没有架起严叔的照片,甚至没有一点丧事的感觉。
她还是如常客气地接待我们,急急地问我们,怎么处理之后子女的事情,
毕竟过程的匆促,各种杂事的堆积,一对子女还没从真正的意识里知道爸爸已经离开。
而背后探头进来的亲戚对话里能听得出,人走不久也会茶凉。
一些私欲的堵开始渗入她家里。
子女
哥哥wz和妹妹wy读初一,哥哥会骄傲,妹妹总是笑笑不多言语。
爸爸还在的时候,他们都是玩闹,学业也不落下。
开始的时候,他们没对书桌有什么寄望,
因为家里没有充裕的经费让他们添置图书,个人物品也少的很。
▲我们给严叔一家子添上鞋子收纳架
而我们换了桌子后,让他们从书桌的面积乃至储物空间都获得了改善。
因为空间出现了,他们的想法也开始酝酿。
妹妹开始自己买书回来看,哥哥还在适应中。
需要适应的何止是书桌呢?
爸爸走的时候,他们被亲戚们安排在门外,并没有见证爸爸的离开。
而妈妈本想着跟爸爸商量如何一家人度过最后的时光,
也被并发症,最后48小时的昏迷杀个措手不及,人已经走了。
▲新的书桌需要适应,同样需要勇气去适应新的生活
爸爸走后,哥哥wz会怕黑,不敢一个人在走廊经过。
妹妹wy默默买了一本儿童文学关于妈妈去世了的故事看。
哥哥看起来还是一样的骄傲,喜欢挑战别人。
但本来温和的妹妹,也呈现了一些少有的暴烈对抗哥哥。
妈妈担心,我们也担心。
于是,咨询了长期有做临终乃至亲人逝世后心理重建工作的心理师梁健恒,
他也是跟随我们一起服务过第三个环卫工多动症孩子家庭。
2016.1.18 健恒来到梅姐一家,尝试和子女有一个初步的接触,进行评估。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交谈,互动,感觉一对子女对大半个月前的丧父经历,因为时间尚短,还处于防御状态。健恒说,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一般来说,面对亲人的去世,男孩大约在一年后才出现相应的表现,女孩大约在半年后出现。在评估中,他发现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存在压抑的情况,儿子表现得相当的理性,安全感和自信心都不强,女儿则压抑了很多的愤怒和悲伤,有明显的创伤表现。因此,在梅姐跟子女的相处中,暂时还不适宜过早地跟孩子探讨父亲过世的事情,让孩子有个缓冲期。
他也给了一些建议梅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她可以对子女多欣赏鼓励,多包容,多去理解和关心孩子的感受,尽量给孩子营造安全和温暖的家庭氛围。而梅姐自身,也应积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哀伤,只有把自己的伤痛处理好了,才有能力给孩子力量。
过了年了,我们还会再去一次家访,看看如今的变化情况。
总结
一个家,在可以预见的变化中什么才是当下可以去做的事,它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勇气以及觉知。而如果社会有相应的、覆盖面广的“临终关怀”教育,会让如今许多有严重病症以及提前知道生命限期家人的家庭获得意识的支持,一张适合的桌子只是进入这个家庭的介体,但经由它,给予了“拾房子”团队,前所未有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