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这是三毛写给故去丈夫的情话。
这样饱含深情的话语,注定要从她那样饱经⻛霜、看遍世事的人笔下流出。
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谱写了一段爱情传奇。
今年,撒哈拉沙漠迎来了雪,红色的沙粒上铺着圣洁的白色雪花。
我想,她应该回来过了吧。
三毛那样喜欢流浪,太平洋的海水激荡漂流,应该能够带着她,去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01
爱情的甜蜜
这段撒哈拉的爱情故事,还要从一场偶遇开始。
1967年,24岁的三毛远赴西班牙留学。在马德里的第一个圣诞节,她拜访中国友人之际,邂逅了荷西。
那时的三毛刚刚被初恋拒婚,身心皆是疲惫不堪,荷西让她感到眼前一亮,却也仅此而已。
因为彼时的荷西还只是个高中生,而三毛却已渴望婚姻。
荷西对三毛一见钟情,此后经常给她写信表达爱意,三毛却不以为意,准确说是不敢相信。
某一天,荷西对三毛表白:
“Echo,你再等我6年,读4年大学,服2年兵役后就来娶你,我一生最幸福的梦想就是有一个小公寓,里面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太太,然后我去赚钱养活你。”
三毛匆匆答应,本以为这不过是少年的一时兴起,穿越六年时光后,荷西按时赴约了。
三毛被骗到朋友家里,发现了她遗忘了很久的那个少年。
他褪去了从前的青涩,六年的浸润,他更加成熟稳重,却不改一颗深爱三毛的心。
荷西兴奋地拉她到家里,三毛一看,整面墙上都是她的照片,她惊讶地问:“你哪来这么多我的照片?”
荷西说:“你寄到徐伯伯那的。我每次去就偷出来拿到相馆放大。”
三毛瞬间泪流满面,她问荷西:“你是不是还想结婚?”但转念又说:“还是不要好了。”
荷西忙问:“为什么不要了?”
三毛回答:“我的心已经碎了。”
荷西说:“可以用胶水粘起来。”
三毛说:“可是它有缝。”
荷西拉起三毛的手贴在自己胸口:“这里有一颗黄金做的,我们交换一下。”
即便是三毛内心早已破碎,依旧被荷西感动得一塌糊涂。这一场六年后才开始的爱情,最终修成正果。
就像三毛曾说:
“有时候,我多么希望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最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她找到了这个人,而这个人成了她的丈夫,这应该堪称最完美的爱情。
之后,他们开始流浪,并携手在撒哈拉沙漠度过了六年。
02
婚姻的痛苦
然而日常生活中却不止有甜蜜。
在三毛的自述中,两人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争吵和冷战,荷西出走, 三毛拿着剪刀剪掉自己的⻓发。
看起来疲惫不堪的婚姻,却因为爱情而选择隐忍和妥协,因为最后,荷西还是回来了。
三毛不是神,她只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会任性,也会无理取闹。
人的性格很多时候没法用简单的程序来决定, 她也许任性,但无疑是真实的。
很多作家的作品中,不乏刻意打造的痕迹。
他们将自己的内心写得光辉无比,所见所闻也几乎都是一片美好。
但回避苦难,掩耳盗铃,就真的能够幸福吗?
我不觉得三毛柔软,倒是觉得她很勇敢的。
她从来不曾避讳解剖自己的另一面,也从来不粉饰太平。
03
“歌颂爱情”的三毛
再后来,有人跳出来公然批判三毛,说她虚假、善于伪装,更匪夷所思的是,说她和荷⻄的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但这样的质疑有些无理取闹。
这样的质疑,是为了证明三毛此人的人品败坏?
抑或是她没有荷⻄就不能创作?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她是个文采斐然的作家,不论她是否遇⻅荷⻄,更不管她是否随后精神失常。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更何况,她有权利书写自己的爱情,不论是虚构或是真事。
有位作家说得更是冠冕堂皇,他对三毛毫不关心,他只是不能看着三毛欺骗读者。
欺骗?这个词用得很是得体。
他冠冕堂皇地在几十年后谈论这个故事,无非也就是找到一个噱头而已。
作家本来就在现实和虚幻中游离,世人皆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文字出自她的笔下,那是上帝给予她的权利,她当然可以无所不写。
当然,还有人觉得三毛的精神失常也是个噱头。
作家⻓期浸润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患得患失为何不可饶恕?
每一个文字都是她的心血。而我们能做的,其实只是尊重她的故事而已。
毕竟我们不曾去过撒哈拉,更没有勇气抛下一切金钱名利,隐居小岛。
这诸多的责怪,无疑展开了文学的另一个阴暗面。
评价一个作家,我们竟不看作品质量,而是从她的绯闻入手。
艺术加工无可厚非,何必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感性的故事? 又在什么时候,质疑作家更有价值?
这样的价值体系确实让人不敢苟同。就像正史永远没有野史那样受到推崇。
人 们忘了汉武帝怎样开疆拓土,忘了骠骑大将军如何封狼居胥,却道霍去病功成名就,皆因他是武帝男宠。
斯人已逝,纵然辉煌无限,后人却在历史滚滚⻓河中迷失真相。这真是悲哀,不论是对文化,抑或是人性而言。
04
“以死殉道”的梵高
这悲哀,从不分时代地点,一直都存在。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英年早逝,饱经磨难,生前郁郁不得志,待他死后方名声大振。
曾经有一次,我站在梵高美术馆⻔前,看着身边来来回回的人,一时之间找不出什么言语来形容。
他们是爱他?还是爱他的作品?
或者都不是。
很多人只是爱他的名气,爱他的以死殉道。
他成名了,因为他画下向日葵,割下耳朵画自画像。
还因为,他饱受精神疾病折磨,最终自杀。
就像我自幼便听过文森特梵高的大名,未⻅其画已知其人,为何? 因为知道他悲惨的身世。
我不相信来世,只想把握今生。
他身后的荣誉,从来都带不走,我只为他可惜。但可悲的是,如果他没有自杀,他会成名吗?
这世界上有多少人以这样的途径知道了他的名字?
这世界又有多少人排了⻓⻓的队伍去追寻他的痕迹,也许只是为了看看名人的风采。
可是那些慌乱颠倒的星夜呢?都是他一个人的孤独与无助罢了。
那些扭曲变形的、明亮的星星,像是他的眼,饱经⻛霜却不失明亮。
成名固然好,如今全世界都为他侧目。
可是默默无闻之时呢?他站在阿尔街头,人们从他身边匆匆擦肩,他那样迷惘和悲伤,有谁能够理解?
有人说,他死去是为保护几个失手打伤自己的少年。他们说,他撑着枪伤回到房间慢慢等死。
我不愿知道他怎样走到生命的尽头。
他早已离开,身后事就不必再被当作噱头。
但我仿佛还能看到他站在罗纳河畔,正拿着画笔在画布上勾勒着什么。那些神秘的被夸张的星星,闪耀着光芒;还有那些波光淋漓的倒 影,拉出⻓⻓的光线。
多年前他画下这一切,不是为了虚名,只是因为热爱。
直到死,他都不曾想过会流芳千古,却从未停笔,
多年后,在博物馆看到《罗纳河上的星夜》,我爱上了这些交错的光影,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闻名遐迩的梵高作品的一幅。
那时候,我才把他和幼时知晓的,那个以死殉道的画家联系起来。
05
霸气的人生不需要噱头
不论我们有多少的遐想和猜测,这些名人,终是随着滚滚红尘消失在了人海的尽头。
艺术似乎就是时间中最无言的永恒,千百年后,斗转星移,我们却还可以看⻅那些画布和只言片语。
他们的命运,很多时候却成了噱头。
他们未尝名誉的滋味,却承受了身后的非议。
三毛离开之时想的是什么,是那一天的初遇,抑或是日后的相守?
梵高疼痛之时想的是什么,是她的双眼,抑或是那片璀璨的星空?
我们站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金钱地位从身边匆匆而过,那些单纯的故事只 能存在于文字之中。
坚守本心,现下却变得那样艰难,江山多少年,还有几个人站在滚滚江河前,不卑不亢地回望人生?
曾经,我以为陈懋平这样细腻的人,定会有一个漂亮的笔名,她却取名三毛。
她的确喜欢流浪,但让人动容确是因为她的简单。这名字,最是通俗、易懂。
曾经,我以为梵高会因为世事艰难而感到厌倦,可是他用温暖鲜艳的颜色,记录下那些不凡的时刻。
因为作画时的他是最质朴纯粹的。
川端康成曾说: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梵高写下:
“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不会死”。
他这样写信给弟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三毛评价来世: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里⻜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其实霸气的人生,从来不需要噱头,他们的人格魅力,足以流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