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黄河颂》,学生在听完《黄河颂》之后很明确地听出朗诵词和歌词部分,从而自然引入到这首诗歌的结构。其中朗诵词部分以“呼告”的方法称读者为朋友,引出下文的颂歌,创设了一个宏大的气势。可以从三点入手:一,黄河作为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英雄的气魄)二,黄河有怎样的性格?(伟大而又坚强)三,朗诵词的目的是什么?(唱出我们的赞歌)开门见山,通过这三个问题将朗诵词作一简述,同学们一下子就理解并记住了。
而后进入文章的主体--歌词部分,歌词由“望”和“颂”两部分构成。“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是以动词“望”引出对滚滚黄河的描写,通过四个分镜头描述了黄河的形象:
镜头一、近景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镜头二、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镜头三、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镜头四、横向描写黄河宏大气势“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时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似乎就在眼前呈现。
接着, 进入颂黄河的部分。这部分通过“啊!黄河!”三个间接重复的句式来展开。直抒胸臆,充满激情。
第一组“啊!黄河!”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历代子孙的哺育,以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
第二组“啊!黄河!”将黄河比作一个伟大坚强的巨人,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它像一道天然屏障一样保卫着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刻用英雄的气魄挺身而出,捍卫了民族的安危。
第三组“啊!黄河!”把黄河比作巨人,黄河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歌颂了黄河的宽广雄伟和气势磅礴,黄河将继续滋养我们民族的精神。
这一部分主要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分别歌颂黄河精神的伟大与坚强,激励祖国的英雄儿女要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精神将激励着中华儿女。
最后进入尾声部分,中华儿女要以黄河为榜样,在学习黄河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中以重复句式结尾,情感在高潮中结束表达。
而后通过作业形式把《黄河颂》与《长江之歌》作对比教学,比较它们的异同,分别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方面来进行。对比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老师切不可直接给出答案。也可以用PPT给学生播放《黄河颂》以及《长江之歌》的歌曲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和长江的博大胸怀。
这篇课文的学习和我们的单元主题“家国情怀”紧紧联系起来,主要是要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黄河的浩瀚,在旋律中体会黄河的博大精神。将文字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以引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种情感,起初变现略为羞涩,两遍过后,同学们自己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体味到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的豪迈!
由于是网络衔接课,学生在网课期间已经学过,可以用检查批注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于读书方法的掌握。通过小组展示批注,小组竞读的方式多让学生参与。老师只是做一个思路上的引导,发现问题就地讨论解决!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衔接串讲还是比较理想的。在当堂串讲完之后,学生可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并且能够理解在家国存亡,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赞歌时的的豪情与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