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1.鹦鹉告事:长安城中有豪民杨崇义者,家富数世,服玩之属,僭于王公。崇义妻刘氏,有国色,与邻舍儿李弇私通,情甚于夫,遂有意欲害崇义。忽一日,醉归寝于室中,刘氏与李弇同谋而害之,埋于枯井中。其时仆妾辈并无所觉,惟有鹦鹉一只在堂前架上。洎杀崇义之后,其妻却令童仆四散寻觅其夫,遂经府陈词,言其夫不归,窃虑为人所害。府县官吏,日夜捕贼,涉疑之人及童仆辈,经拷捶者百数人,莫究其弊。后来,(此处的标点与其它版本不同)县官等再诣崇义家检校,其架上鹦鹉,忽然声屈,县官遂取于臂上,因问其故。鹦鹉曰:“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官吏等遂执缚刘氏,(此处的标点与其它版本不同)及捕李弇,(此处的标点与其它版本不同)下狱,备招情款。府尹具事案奏闻,明皇叹讶久之。其刘氏、李弇依刑处死,封鹦鹉为绿衣使者,付后宫养喂。张说后为《绿衣使者传》,好事者传之。
译文:长安城内有位名为杨崇义的富豪,他祖上几代人都很富有,收藏的服饰和玩赏的宝物,超越了达官贵人们所拥有的。杨崇义娶了刘氏为妻。刘氏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色,与邻居的儿子李弇暗中通奸。刘氏对李弇的爱,已经超过了她与杨崇义之间的感情。于是,这两人萌发了杀害杨崇义的邪念。有一天,杨崇义忽然喝醉了酒,回家后就在卧室里睡着了,刘氏与李弇经过共同谋划后,将杨崇义杀害了,把他的尸体埋进了一个枯井之中。当时,家中的仆人们和婢妾们并没有察觉到这件事,唯有一只站在位于堂屋前方的鸟架上的鹦鹉目睹了凶案的过程。在谋杀了杨崇义之后,他的妻子却让家童们和仆人们四处寻找她的丈夫。在查无所获之后,刘氏到官府报案,说她的丈夫没有回家,估计是被别人杀害了。州府和郡县中的官吏,不分昼夜的捕捉凶犯,涉嫌犯罪的人以及杨崇义的家童们、仆人们都受到了审查,有一百多人被拷打和捶问,但还是没有追查出有价值的线索。后来,县令和官差们再次到杨崇义的家中摸排核查,那个架子上的鹦鹉,忽然鸣冤叫屈,县令就把它从鸟架上取下,放到自己的手臂上,然后询问它喊冤的原因。鹦鹉说:“杀害我家主人的凶手,是刘氏和李弇啊。”于是,官吏们抓住了刘氏并把她捆绑了起来,紧接着逮捕了李弇,将这二人关进了监狱,他们全都招认了犯罪事实。长安府尹将这件事写成文案,然后向皇帝汇报。唐明皇感到非常惊奇,感叹了很久。如此一来,刘氏和李弇都被官府依照刑法处死,唐明皇封鹦鹉为绿衣使者,将它交给后宫中的侍女们喂养。张说在事后写了一篇《绿衣使者传》,对此事特别感兴趣的人将张说的这篇传记四处传扬。
点评:为了看到《绿衣使者传》的原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张说文集》,可惜的是,还是一无所获。不过,除了《开元天宝遗事》这本书外,在明朝人程登吉编纂的《幼学琼林》一书中,也有上述案件的记载。
自古以来,会说话的鹦鹉并不少见——从洪天贵福(洪秀全之子)亲自书写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拜上帝教教主的皇宫内,就有一只话很甜的青鹦鹉。原文如下:
内有一青鹦鹉,所住是银笼,他会讲话。鹦鹉唱云:亚父山河,永永崽坐,永永阔阔扶崽坐。
不过,这只鹦鹉说的是讨好主子的客家话。而在这篇《鹦鹉告事》的文章里,鹦鹉的表现更是令人称奇。经过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推测出,发生这件奇事的几种成因:
第一种可能:文中的这只鹦鹉,无论是智商,还是人品,都是超过常人的。这只鹦鹉不仅能够学舌,而且可以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心意,更能瞅准时机——早不说晚不说,而是在官差到家查访的紧要关头,说出实情。从唐明皇将这只鹦鹉交给后宫中的侍女们喂养的命令来看,唐明皇是认可这种推测的。
但我认为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不高,原因如下:
首先,就算这只鹦鹉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思想,那它也必须先明白“凶杀”和“官差”的概念,而且还必须准确的分辨出来访人员的身份,才能做出文中的举动。对一只鸟来说,这个难度也太高了点。
其次,根据原文的描述,刘氏与李弇是暗中通奸的。在杨家,知晓李弇姓名的人,除了一些见闻广博的家仆和杨崇义的亲友外,恐怕连杨崇义的侍女们都不得而知。但这只鹦鹉居然能准确的说出凶手的姓名——“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难道这只鹦鹉还在暗中对李弇进行过跟踪和调查吗?
第三,如果这只鹦鹉真的洞悉人情世故,并且妙语连珠的话,那么,在它入宫以后,肯定还有更多的相关记载,但事实上并没有。
所以,我认为,第一种推测的可能性最低。
第二种可能:发生了超自然现象。杨家的鹦鹉之所以鸣冤叫屈,是因为杨崇义的鬼魂附身在鹦鹉的身上,借鹦鹉之口,向官差们说明真相。
在现实中,当某些疑难案件迟迟不能被破获时,被害者的鬼魂就会给他的亲属或办案人员托梦——在鬼魂的指引下,破案的关键证据被迅速找到。
这种事也并非孤例。我身边就有亡灵托梦的奇事:有一位亲友,她的丈夫刚刚去世。到了晚上,她经常梦见丈夫来到卧室,与她同寝,还时常与她聊天,直到鸡鸣时分,方才离去。这样的梦持续了好几个月,她非常害怕,在恐惧的驱使下,她来到丈夫的坟前,真诚祈祷——希望丈夫不要再来吓她了。直到有一天,她在梦中看到丈夫走向车站并对她挥手告别,最后登车离去,她才不再做这种梦了。
但经过仔细思考,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文中的鹦鹉并没有说出埋尸的地点。
第三种可能:有几位忠心的仆人或侍女在无意中发现了杨崇义被害的真相。但他们清醒的意识到——杀害主人的两位凶手都拥有非凡的权势:一位是杨崇义的正妻,一位是杨崇义邻居的儿子——能与杨崇义这样的人结为邻居,那么,李弇家的实力也必定是非同小可的。如果直接报官,一来手上没有确凿的证据,贸然指认的话,很可能被这两位凶手及他们的保护伞冤枉甚至灭口。二来,就算这两位凶手被绳之以法了,但身处卑贱地位的他们也极可能在日后被凶手的亲友们打击报复。
所以,这些家仆们只好在暗中训练鹦鹉,让它学会文中提到的那几句话。然后在官差们入室查访之前,把鹦鹉放在他们必然经过的道路旁。
但考虑到这些仆人们的能量低微,加上身为凶手之一的刘氏是杨崇义的正妻,在杨崇义死后,直接掌握了杨家的人事任免权和财产监管权。所以,仆人们很难把这件事办理的如此稳妥、周密。更何况,官差们入室查访的时间和此次行动的路线,必然是事前保密的,这是仆人们无法预料到的。因此,第三种推测的可能性同样不大。
第四种可能:刘氏与李弇暗中通奸的事虽然一直没有暴露,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的暧昧关系被一些细心的人察觉出来了。既然杨家是个已经富了好几代的大家族,那么杨崇义的亲友一定众多。在杨崇义失踪后,知情人把刘氏与李弇的亲密行为偷偷的告诉了杨崇义的亲友。杨崇义的亲友们虽然对刘氏、李弇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从办案官员们高昂的积极性来看,杨家在官府中的朋友肯定不在少数,但这些官们既然能收受杨家的好处,肯定也从李弇家得到过不少油水。虽然办案的人员已经怀疑上了李弇,但碍于昔日的情面和李弇家的势力,不能明目张胆的直接逮捕李弇。于是,他们与杨崇义的亲友们经过周密的谋划后,才上演了这出双簧戏。
所以,训练鹦鹉并把它安放在适当位置的人是杨崇义的亲友。那位将鹦鹉从架子上取下并放到手臂上问话的县令,必定与杨崇义的亲友们有着深厚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第四种推测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