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那么悲观,小时候我对生活,依然是充满了乐观的期待的。
我相信他们不断重复的那句:“努力读书,长大就会有出息。”
每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北京、上海,我都一阵激动。
长在盐碱地里的草,最终还是开出了小花——我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山沟沟,生活将从大城市重新开始。
但是城市好像不欢迎穷人。
一切都让你感到新鲜,却又给你无法融入的害怕。
室友的耐克鞋,大学里玩滑板的男孩女孩,城市的酒吧夜市,都让我无所适从。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我根本不喜欢我学的专业。
他们只告诉我要「努力学习」,却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做选择。
听说什么稳定,就让我去学这个。最后我划掉了喜欢的文科,选了工科;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
与其说是「不会选」,更不如说是害怕「犯错」。
穷人,是没有试错成本的。
他们活了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当一个人的眼光局限于生存,担心着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还有什么办法去追求更多?
没有选择,路只能越走越窄。
就算得闲,也只能打打麻将乐上一乐,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快乐。
他们希望我们可以过得更好,会把自己那套「生存经验」,加在我们身上。
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好,他们没见过。
他们不理解富人为什么带孩子出国“玩”,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不理解为什么要上几百块一节的乐高课,只是为了玩一堆积木;
不理解那些来农村画画写生的学生们,手机不是也可以拍照了吗……
见识上的差距,拉开了现实上不可逾越的差距。
这是他们笨拙的爱、愚昧的爱,但过于沉重,压垮了我们。
我想我们都曾埋怨父母,抱怨他们没能给我们更好的条件;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心疼。
心疼操劳半生的他们,心疼同样在现实中挣扎的自己。
好不容易通个视频电话,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疲惫的笑容;我们只会心疼,也怪自己不够优秀。
“我们在外面很好,不用担心。没什么想要买的东西。”
打完电话,我偷偷划掉了心愿清单上写的:“想买一双耐克鞋”。
原来他们已经给了我最好的,我还能抱怨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