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的教育与管束比较少,最多就是提供物质的支持,精神层面和心灵层面几乎谈不上。
我从初二开始住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那时我的父亲在上海打工,家里就只留下母亲,有时候我回来,母亲并不在家,甚至在外面打麻将,我还要烧饭,其实有一段时间,我很叛逆,也非常很恨我的母亲。她从来不关心我在学校里面过得怎么样,住学有没有不习惯的地方等等。
我记得有一年的暑假,我母亲经常出去打麻将,我经常在家烧晚饭,时间长了,我很厌倦,为什么总是我烧饭呢,有一次,我就是不做,不烧饭,看你能拿我怎么办。结果当我妈妈打完麻将回来,看到饭锅里面是冷的,当时就拿竹条子抽我,生平第一次,我的母亲打了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母亲有了一些意见。
到县城上高中以后,离家也远了一些,回家次数更少,每次有什么节假日,我跟母亲说,我要回去,但母亲却说,没什么事情,不要回来。所以,我回家次数就更少了,有什么心理话,也不会对父母说了,与父母的心里距离似乎更远了些。
我也不奢求我的父母像一些知识父母那样更加关注小孩的内心世界,和小孩子能够成为好朋友,我渴求但永远无法得之。
到了大学,去了本市,离家的地理距离也远了,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摸索,很多道理都是我自己悟出来,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一到节假日就回家过节,从他们的电话中就可以得知他们的妈妈特别期盼他们的孩子能够回来过节,但我的母亲恰恰相反,她不希望我回来,觉得浪费路费钱,就这样,或许造成了我喜欢流浪在外地,对家没有太大的眷恋。
后来到了厦门读研究生,离家越来越远了,与父母的地理距离也远了,我多次邀请父母在我读书期间到厦门来玩玩,可是他们一次都没有来,也没有说来看我。
我就是在这样的自生自灭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希望能和父母成为朋友,希望能和父母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每次交流,我们都交流不到点上,说话不超过3分钟,我知道沟通很重要,但每次沟通都无疾而终。
如果我是一个对家有所眷恋的人的话,我就不会去湖南工作,更不会嫁一个这么远的地方,造成如今的现状,难道父母没有责任吗?我不想责备和埋怨他们,我知道他们有他们的困难和无奈。
我不希望一家人仅仅是血缘关系上的一家人,我更希望我们之间是无话不谈的一家人,是没有隔阂和距离的一家人,地理的距离可以跨越,但有了心里的距离,我想是很难跨越的,或许需要一定时间,但也不知道那一天是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