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文言文的教学深感不满,但一直也疏于研究和改变。今年送毕业班,又深深地被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所刺痛。文言文在整个初中阶段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师生费时费力、甚至斗智斗勇地努力了三年,可到了初三复习阶段依然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面对陌生文言文束手无策,根本读不懂啊,甚至是我们曾经多次背过的课内知识也模棱两可。课标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压根就不具备。
对此我也做了一些反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缺乏兴趣,把它当做一个艰巨的任务,学习是被动的不情愿的接受。从流传已久的那句“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可见一斑。为什么缺乏兴趣呢?显然他们没有感受到它的好。由于中高考题的大部分分值都在考察文言实词、虚词、句子翻译等语言类的知识点,也由于像我这样的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所以我们普遍的做法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上过度的“重言轻文”、文言割裂。平时的教学多是以字词串讲为主,强调字字落实,生怕哪个知识点漏掉。。用钱梦龙老师的话就叫做“嚼碎了喂给学生”。 把一篇篇优秀的作品硬生生地肢解为一堆没有灵魂的死了的汉字。这样僵化的做法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呢!
二、只学习不运用。语文就是要学会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是我们在课文中学习了背诵了那么多实词虚词,可是仅此而已啊,不运用到日常的阅读中去,所以不但阅读能力不能提高,就算背过的那点东西也会很快忘掉。一个人我们在不同的场合见他三回,以后在哪都认识了,文字也是一样。所以我觉得课外文言书籍阅读的极度缺失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今天阅读了钱老师的课例《捕蛇者说》,又觉心中涌起万千思绪、很多地方在心里拍案叫绝。
1、教师对文本研究和解读的能力非常强。钱老师说过,自己读不懂的课文绝对不给学生讲,直到自己品咂出了滋味才会上讲台。(类似的话)读先生的课例,有这样的感觉,他对文章的每一个毛孔都了如指掌,文章的每一个字词、每一种情韵都精神抖擞地站在先生的头脑当中,随时听候调遣。这样的能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对文本时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沉入那些美丽的文字,倾听它们的声音。
2、有一种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的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是做学问的一种必须的态度,钱老师秉承这种精神,并尽量把它展示给学生。课例中,钱老师多次引导学生来讨论商榷课文注释中词语解释是否准确。这种精神首先教师要拥有才能慢慢影响学生,用吴非老师的话就是“不跪着教书”,这是要时刻警醒自己的。
3、抓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散乱,不旁逸斜出。《捕蛇者说》一课,钱老师主要抓住“毒”字做文章,带领学生从蛇之“毒”到赋税之“毒”,研究二者多处对比、衬托,真正做到“在文字中有几个来回”,品咂出了真滋味。
4、把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融合到文本内容的研读当中。在钱老的课上,永远没有枯燥的字词串讲,但是重点知识又能不知不觉间全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