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让我想要重新拾起英语,毕竟学了将近二十年的一门学科,虽然并没有学到多少,但就这么丢下了实在可惜。
一
前一阵懂球帝app有一项活动,是到伦敦阿森纳主场一周游,并且看两场比赛,没错,就是1:5输给拜仁那场,当然费用不菲。作为枪手球迷,我当然想去,但囊中羞涩,而且时间也不合适,所以也就是看看而已。
后来比赛输了,球迷们在球场外游行示威,举着各种抗议的牌子,可惜我一个都看不懂,除了温格教练的名字。我突然想假如我这趟去了,语言不通外加球队惨败的情况下,我走在游行队伍里连他们喊的什么都不知道,总不能到了英格兰还光跟着一群国内球迷来句国骂吧……
二
今天看《奇葩大会》元旦前的一期,认识了个微博大V叫谷大白话。看介绍说他翻译了许多美剧和脱口秀,非常地道的将美国文化转变为中国文化。我猜我一定也看过他的翻译,在某个字幕组里。
节目里他自我介绍说大学是学中医的,05年准备考GRE,完了之后去办申请。结果因为人家认定中医是伪科学而被迫留在了国内,直到15年才第一次出国。
大家都对他从未出国过还能对美国文化了解的真的透彻感到惊异,谷大就解释说当年没出成国,但是感觉学了英语不能浪费,于是开始看美剧,看脱口秀。
刚开始一点也看不懂,就把人家说到的单词一个个听写下来慢慢积累,最后才有了高晓松“我一直觉的你对美国文化这么了解,一定是在那住了十几年”的评价。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谷大引用了这几句佛经里的话,说英语其实是一个工具,就像是指着月亮的那根手指,然后才能看到“月”,而这个“月”就是英语国家背后的文化。
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对外国的一些事物很感兴趣,那么我为什么不去学习英语呢?
昨天看《万历十五年》的序言,黄先生为写“明代漕运”的课题论文,在图书馆以一周一卷的速度读完133卷的,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本来就是用英语写的。
如果没有人去翻译它,那么我是不是就会因为语言不通这一小小的障碍而错过一本好书,甚至成千上万本好书?
我喜欢看足球,如果英超、欧冠、甚至世界杯没有解说员解说的话,我是不是也会因为简单的语言不通的障碍而错过一场场精彩比赛?
所以,我要开始学英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