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下午的13点,照理说这个时候写情绪或者说是亲密关系的感知日记是有一点早的,因为一天还没过完,我还有好多好多的小时可以把这一天过的很好或者是很糟糕。为什么选择现在写,是因为现在刚好是表达欲最旺盛的时候,我觉得把这样的思考快速的放到文章里,能给我极大的安全感。(其实这样不利于记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临时起意的,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很高,但是一眼假。所以我没有参考豆瓣上的结论,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开始阅读。
首先是看了舒丽老师对咪惹的采访,觉得她是一个有涵养而且很会提出问题的人,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也有自己的理解,咪惹说的东西她基本是能接上的。这让我对这个人的印象不错。另外驱动我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我想和你好好的》。在这一年的感情经历里,争吵和我自己的稳定发疯让我很心累,我目前最大的诉求就是这几个字,我想和你好好的。
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本书是浅显的,穿透“作家”这一层外壳,舒丽老师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恰恰是这份普通,给了这本书可以借鉴的链接。我不得不承认,读亲密关系的书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些需要向内观察的书很容易刺痛到我自己,很多情感博主等等关于这方面的建议会激起我一种本能的对自己的否定。
例如,我觉得过自己价值低,觉得过自己需求高,而当我知道这一切是感情里的大忌,而我又并不能控制这一切的时候,知道了这些东西会加重我的焦虑。
昨天的感知日记里说到,亲密关系是现在很多人关心又绕不开的话题,也有很多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或者立场切入,去探讨亲密关系这门课程。也证明了亲密关系本身就存在着个性化的千人千面。舒丽老师这本书读到现在(前两章)我认为最契合我的一点是,她的输出是带着善意的,在这样善意的前提下,她多了一些思考,加上了自己的阅读和自己的阅历。她更多的是观察到了人性里善的那一面,并且去最大限度的引导和激发这样的“善意”。而不是像很多现在的短视频一样,要么逆着人性说,要戒断需求和亲密关系,要么用恶意去揣度自己的另一半。
她注重谈论关系里的沟通性,而不是博弈性。这和我的需求是相符的。
读一个普通人的书最大的好处是,把一些我们原本知道但是模棱两可的认知给显化了。在很少有人认真谈论我们需要有完整的自我,我们需要调节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才有可能经营好亲密关系的时候,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个看似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所有人几乎都选择无视的观点。在这样的观点下,亲密关系变成了我们的镜子,变成了我们的课程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互相谩骂,不行就分。
我想这也是系统性书籍和公众号软文已经短视频最大的区别。这本书不是经典读物,在亲密关系领悟里权威的经典的书籍很多,但是我还是读了下去并且有很多收获,是因为这本书的切入点都很贴近生活。或者是贴近我现在的生活,在亲密关系里架空伴侣,对伴侣的不信任和怀疑,对灵魂伴侣的执着。。。。。。这些都准确的踩在我现在的点上。可以说这本书是浅显的,但是我更愿意称之为是易懂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没有这一年来我在亲密关系里的感受和经历,我可能不会和这本书产生这么大的共鸣。这本书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帮到我。她的文字里是不带攻击性的,这是不是刻意保护读者的脆弱我不知道,但是阅读体验我觉得很舒服。
再来说一下我觉得这本书不完美的地方。首先坦白我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以一种学习者的思维进入的,我还有一个视角,像鹰眼一样居高临下的观察这本书。
首先是例子举的太牵强了,她用了很多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例子来说明单一问题。但是很多时候的关系已经来到我们命运里的人的形式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单纯。文学作品和电视剧加上了很多因素,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了,正是高于的这一部分,里面蕴含了编剧的人设和演员自己的理解,这并不等同于生活里真实的选择。我们大多数时候是被命运推着走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例子不恰当。
另一方面是,舒丽老师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但是也是一个生活环境和情感关系相对单纯的人。她在婚前只有一段短暂的恋爱,然后是和现在丈夫的长厢厮守,这也导致了很多观点和方法是对的,但是不具有普适性,她也做不到更深入的探讨。她更多的是在说,亲密关系里自我提升的那一部分,而对于很多感情里的纷纷扰扰,是缺乏认识的。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喜恶同因,我喜欢她的浅显易懂不带攻击性,但是也觉得这本书写的不够深入,细节的把控太想当然。
我喜欢她的自洽,她自洽,但是不是强行自洽。在她的章节里我能看到很天真的部分,甚至有的观点前后是相互驳斥的,但是她都很真诚的呈现出来,而不是找一个看似合理的逻辑链条让这本书无懈可击。这恰恰是作者的真诚,也是我今天过后会接着读下去的原因。
我不敢说今天我敲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对的,这一切只代表我当下的感受和认知,要知道一本书是作者的一个完整系统,我不能盲人摸象一样的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全貌。可能在之后的阅读中,我的观点看法和感受会有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