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晓明坐在我对面,略有点胖的身材还是没有掩盖住他稍有点夸张的手势。每次一耸肩一摊手,就让我感觉西边的太阳又下降了一点。这场谈话已经有三个多小时了,中间已经出现了好几次高潮,以至于我几乎不敢再继续提问了。他那精力充沛的斗志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
我们在网络上认识,源于对于一篇创业项目文章的评论。几天前,他就和我约好从某个创业小镇来宁波会会我。晓明是90年的,已经有了3次创业经历,但看上去好像有40岁。
华尔街上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
▽
比如,我的企业要不要上市?对于一个才满15岁但是需要帮助的童工,我要不要雇佣?看来,我这个下午就只能是陪伴他了。
02
他说他第一次创业的创意是在寝室产生的。他和几个同学连续一个星期,不管白天黑夜躲在寝室里面研讨,以至于被老师发现后,特意去找了一个地下室的车库,继续研讨。
我问他到底是什么项目。他一个劲地推说不能告诉我。当我坚持地问的时候,他只是说能够解决学校男女生活上的创业项目。好吧,我只能作罢。但当我再好奇地问他,这个创意的来源的时候,他说社会上有很多创投公司工作人员来学校找学生兼职,说明这个大方向没有问题,所以他们就在这个大的方向上找了细分市场。
可惜好景不长,这个项目因为资金无法落实、分工无法明确、逻辑没能理顺,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
03
初次项目失败后,晓明没有气馁。他在大四的一年时间里面,除了论文,其他的时间一直都在找项目的方向。在他给我看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资讯上,充满着成功、风口、聚焦、大IP、创投、路演等收藏;他甚至还给我看了2016年5月份,他参加了26场不同城市的创投分享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晓明同学最后终于敲定了一个项目。在几次游说家庭获得父母30万元的启动资金后,他也终于把项目计划书做的漂亮又实用。
为了弥补他财务和技术上的不足,他又发动全校同学,找到了二个合伙人。他负责全面兼管营销,另外二位分别负责技术和财务。
三个月后,正当他们开开心心地要把APP安装到他们一直联系的食品店老板并准备开启香槟庆祝的时候,老板突然说,香槟别开了,酒钱我出了,咱们不合作了。
又过了三个月,有好心人终于告诉他:不是说羊毛出在猪身上吗?你和那个老板合作,如果规模做大了,大家自然有钱可以分享;
好吧。又一次创业失败。他对于食品的了解仅仅是老妈餐桌上的红烧肉而已,更别提兴趣了。
04
晓明说,像他一样在创业小镇的人还是很多的。只不过,晓明还是个“职业工作者”所谓职业工作者,是区别于职业经理人,但是又与职业经理人有点类似。因为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名词,他只好如此来定义一下。见我有点不太明白,他就举了一个例子:
松鼠刚开始以实习生身份在A公司做程序员,月薪4K;二个月后,毕业了,松鼠的薪酬变成了7K,还有各种劳动保障;
半年后,因为A公司的产品迟迟上不了线,公司关门了。
松鼠本以为要失业了,晚上有点伤心的买了两个小二准备回寝室消遣。还没有来得及走到家门口,同事兔子来电说有饭局并有好事。
原来B公司要开张,要招聘,急需程序员。看到松鼠有点惊讶的表情,B公司的招聘主管以为松鼠不愿意,立马开了一个月薪10k的薪酬,并满满地敬了松鼠一杯红酒,并意味深长地说:兄弟好好干,老板不会亏待你的。
我惊讶,松鼠刚毕业不久,也没有做成项目,也没有多大成绩,薪酬怎么就这么涨呢?你这也太会编了不是?
晓明又是一个夸张的手势,至今还在我眼前,像只苍蝇一样,挥之不去:哥,这个你就不懂了。我们那里缺人。知道不?不是有句话:钱多,人傻,速来?
这不,松鼠在B公司呆了9个月,企业又关门了。唯一不同的是,松鼠在B公司关门前,已经拿到了C公司的OFFER,月薪16K,外加一年二次带薪探亲假,一次海外游。
晓明告诉我,类似的公司,在小镇里面经常发生。当地领导有一句名言:如果3000个企业中,只要有一个成为阿里巴巴,其他就算都消失了,也是值得的。这话,听上去怎么感觉如此悲壮呢?阿里巴巴也是这样的出现的吗?
就算有一个“这样的阿里巴巴”产生了,那么剩下的2999个有生命的个体企业成为了陪葬?
05
晓明依然走在他的创业之路上。这次他父母只给了10万元,因为家里的钱本来就不多。
晓明这下学乖了。他身兼三职:一个是像松鼠一样的职业工作者;一个是项目窥伺者;另外一个是创投公司的实习生。
我对他“创投公司的实习生”这个身份感到好奇,于是,他非常正经地给我上了一课:
“我们都知道网络上流传:北大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真正的意思就是说,很多大学生在树立精致的利己主义上没有北大登峰造极罢了。但是真正厉害的应该是一种叫做投机性的“创投公司”。
“创业者完全抛弃了自己的资源、特长、兴趣和爱好,一味紧跟着大师嘴巴中的风口,而大师们全然已经是相关利益的代言人,赤裸裸地路演美奂美轮,堪比奥斯卡之夜。众人一起在舞台上喧闹,空气中弥漫着投机的诱惑,这叫做创业投机。”
这是不是创投的另外一种含义,我不得而知。大街上的多如牛毛的创投公司如秋后的蚂蚱,数不胜数。是不是都是这样,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
一个刚出院校二年的学生,几经折腾,就能够根据市场需要,找到了所谓的市场上的“风口”,然后,转化演绎成为他自己的概念,俨然成为创投之路的圣经,这叫做“迎合时势,顺势而为”。殊不知很多创业者最后连怎么挂了都不知道,然后一声哀叹,如梦初醒:这不是我要干的兴趣点啊!可惜晚矣。
06
▷晓明的父母,现在在干嘛?是在省吃俭用给晓明赚创业启动资金呢?还是两老围着桌子一边晚饭一边看着电视?
▷松鼠在干嘛呢?也许他正在谈恋爱,或者结婚生子,他会给他的孩子讲什么故事呢?是有关于“职业工作者”吗?
▷新华字典的老师们,创投公司该怎么定义呢?创投公司的老板们,是拿钱来投机还是拿心来投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