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比说更重要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天性决定了喜欢和同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交流愈发便捷,即使老朋友隔着千山万水也能方便的联系到,于是我们越发没有动力去结交新朋友,况且,找到同类也不是那么容易,几乎看运气。

但是,日常工作学习,我们需要与人接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自己不会讲话,不会与人沟通。通常人们总是习惯性把不会跟人打交道归结在自己的口才不好上面。但并不全是这样。

我有一次去一家小学生假期培训机构兼职,那儿的培训老师是非常有激情,讲起来滔滔不绝的类型,跟他交流时我并没有觉得很轻松,因为他讲得太多了,给我一种压迫感。

当人和人之间理念不相同,又没人做出让步的时候,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人们固有的观念并不容易因几句初次见面的人的话改变。

本质上,人都是喜欢表达,喜欢被理解的,因为每个人很重视自己,所以也渴望别人同样重视自己。孤寡老人常年无人陪伴,有些保险推销人员便借机上门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甚至管老人叫爸爸妈妈,这些老人即使对产品没有需要或者明知有假也愿意去买,因为他们太渴望被倾听了。

所以比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听了什么,关注了什么。

松桥良纪的《倾听术》一书中给出了很多使用的建议。

图片发自简书App


1.配合对方的下巴动作

观察对方的动作并模仿,帮助我们处于同一个频率之中,促进交流。包括身体的动作,重心的转移,端起茶杯喝水的时间,任何的小动作都要认真观察。但是当你模仿的太过明显对方会觉得你非常奇怪,而配合对方下巴的动作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当对方太抬高下巴或者低下的时候,你也可以跟着做。书中以作者为原型的杉桥,仅凭借这个方法就在6个月颗粒无收之后神奇地卖出了第一台吸尘器。

其他的动作也可以模仿,但是要细微不要太突兀,比如说重心,人站立时候左右脚的重心变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关注点。而喝水时间等问题上最好是稍稍推迟一会儿,不显突兀。总之,配合对方,不管你们是否是同类人,创造出相同频率来。

2.鹦鹉学舌

当有人跟你说他喜欢某韩国组合时,在你完全无感的情况下,如果跟他说我对他们不感兴趣,或者我喜欢的是另一个组合,那么你显得就不是那么好相处了。人都是有表达欲望的,喜欢讲自己喜欢的食物,最能令对方舒服的就是听他讲,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配合人家讲下去就好,"什么组合?哦,你最喜欢那他们什么……"虽然你好像没有讲什么实质的内容,但仅仅是让对方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已经非常惹人喜爱了。

3.善意

这是最没有技巧性,同是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技巧永远只是技巧,做人才是永恒的主题。在使用技巧的时候,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出发点,确保是善意的,而不是坑蒙拐骗地去伤害别人。书中的杉桥一味追求业绩,将十几斤重的吸尘器买给了一个老奶奶,最终导致老奶奶在使用的时候骨折。虽然他得到了一时的利益,但这终究不能长久,最后他的业绩也不如傻乎乎的但是为人真诚的"骷髅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苏格拉底 研究发现,沟通中的行为比例最大的是听,而不是...
    闻知阅读 18,705评论 0 3
  • 2017.7.7 文/琴音 97年师范毕业走上三尺讲台,2017年离开三尺讲台。整整20年了...
    王燕惠阅读 886评论 3 8
  • 是你把歌唱成热浪 配合着蔫了的楊叶 是海中的漂流瓶 一浪又一浪地席卷 没有心情拾起打开 管它抒写了什么情话 这灼灼...
    居戎阅读 255评论 0 3
  • 下周一,我要去报道了,新工作,认识新的人。恩,这几天都睡不好。或许因为在乎,想做好吧,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工作做好...
    没有白云的蓝天阅读 20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