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话题猫
图|源自网络
—START—
“一年一度的618”即将来临,你有没有开始卯足劲的往购物车里扒拉东西?
1.何为“618”
所谓“618”,乃是一年一度的“国内魔节”,最初由京东发起,和阿里的“双11”齐名,旨在让你为那些躺在你购物车里多日的货物、和觉得有些小贵正纠结买不买的货物,统统“省一大笔钱”然后买单。
之所以称之为魔节,是因为它能让很多人买一大堆其实没什么卵用的东西,掏你钱包于无形。
在这一天,千万人士早已把路由器调到最佳,打折商品也装买了购物车,盯着通红的眼睛,就等待0:00的那一刻,指纹一支付,仿佛世界已揽入怀中……
2.节后后遗症
购物之爽快还在持续,几天过后,快递收到手软,心情舒畅。
但是开心过后,自责感汹涌而至,信用卡、花呗、借呗、白条……眼看着要还,于是选择了分期,立下“再买剁手”的誓言,开始了“吃土”生活。
然后在下一次大促来临之时,该戏码再一次上演……
3.消费吸引刺激
为什么人们现在这么爱买东西?
(1)便捷性-主要原因。
懒得动?送货上门;没钱?平台给你3个月免息;嫌贵?给搞个大促节日。
(2)引导性-商家法宝。
各大电商百花齐放,既然商品都差不多,那带个流量主播。
流量爆掉的“口红哥”,一次直播300多支口红、一刻钟就能疯狂卖掉15000支口红、5个小时便拥有高达350多万的营业额,他那句必杀招-“OMG,买它”,不知让多少女性“沦陷”。
(3)阴谋式-消费观念。
现在有这样一种观念很流行:“又不贵买了就买了”、“贵点就贵点,又不是天天买”、“现在不买难道等人老珠黄再买?” “你不花钱打扮难道要把钱留给小三?” “钱花出去才叫钱,手里的叫废纸”。
这种观念病毒式传播,不用几天就能布满整个网络,混淆视听,毒害年轻思想。略想便可知:虽然不贵但我有用吗? 投资自己是报班上课还是买化妆品和漂亮衣服?钱花出去是投资理财还是买了一堆鸡肋商品?
国家梦之队郭晶晶头戴几块钱头绳,买地摊衣服,没有锥子脸和精致妆容,却也并没有影响她嫁给霍启刚。
阿里上店铺无数,也没见马云穿奢侈品牌、画个精致帅气的妆。
这种断章取义、有目的引导,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不善思考的今天,效果确实非常好。
最可笑的是,千万的月光族还在担心“月入百万的主播嘴巴一天涂百只口红疼不疼”,忧虑“偷税近亿的明星感情生活顺不顺利”。
4.商品性价比
高中时我们就学过,交易的实质是等价交换。但是随着信息发达,品牌的出现,“溢价”成为了一种规则。
一个质量很好的普通真皮包卖几百块,但是换做LV、Prada就要几十万,一件范思哲的普通T恤也要几千块。
品牌溢价可以是认为该品牌一致良心做产品、一步步努得来的结果,再者毕竟有卖就有买。
但是把这种观念、想法在渗透进普通人生活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骚乱,“割肾买iPhone”、“卖卵买名牌包”、“裸贷买奢侈衣服买AJ”,确实也真的不能理解那么丑的鞋为何能炒成那样火。
不要再用上帝视角去说什么“她们自己愿意活该”的话,难道不知道外界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有多重要吗?
一件商品,当价格超过某个最优节点,性价比便急剧下滑。
5.写在最后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理性的才是最美的。
银幕上的人用着昂贵的纪梵希是合适的,而我觉得一百块的李宁自然也是适合的。
看过一则笑话:一个人忍痛买了双Dior高跟鞋,一周后鞋跟掉了去柜台理论,柜姐回:穿我们鞋的人都是不走路的。
面对那些嘴里喊着“我要为我的粉丝负责,我推荐的绝对是最好的”的主播时,不妨看看你抽屉里一大堆没用完的口红。
会不会被别人带节奏,就要看你自己了……
—END—
(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保真初心)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