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人本身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身体就像是计算机硬件,相貌虽千差万别,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软件,即我们的思想。
决定我们对生活处境感知的思想,来源于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以及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对世界的感知对我们自身影响之大,有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同样剩下半杯水,乐观的人高兴地认为“感谢上帝,还剩下半杯!”悲观的人则很不愉快“怎么就只剩半杯。”
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几百人的村落就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全部世界,判断一件事情,往往周围十几个人的态度就能左右甚至决定我们的看法。
在信息极度发达的现在,信息呈现指数般增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借助媒体来了解整个世界,编辑们挑选的热门新闻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围绕这些事情转,我们错把媒体供给我们的“拟态环境”当做“客观环境”,并对此作出反应。
无论在信息极不发达的传统社会,还是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我们都生存在一个小小的世界中,不能够接触到生活的全部。
二
只要存在选择,便必定呈现不出全貌。因为选择本身同时是淘汰的过程,选择某些东西必定会放弃某些东西,选择后的那部分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栖居的世界。
对于任何一件事物的理解,我们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已形成的思想去认知,差异由此产生。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但就命意,因读者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两种说法都极有智慧,因为他们都看到了每个人心中差异化的小世界。
三
所谓“原谅”,即先还原再去谅解。只有进入了对方的“小世界”,站在其角度了解事情的整个脉络,完全体悟后,才会真正去谅解。口头上泛泛说原谅,内心疙瘩仍无法解开,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原谅。
还原别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难得事情,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黯然神伤,或者对别人行为的不解而愤懑,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看法,超脱不了自己局限的“小世界”,又不甘心放下,就会产生烦恼。
《金刚经》有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们常常执拗于自己的小世界中不能自拔,在别人体悟不到的虚妄中浪费心神。
许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各人生活的小世界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