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解脱之道的目标明确:
悟之达至则漫天云雾瞬散,明光辉耀--【得大自在】!
迷之沉沦则三界交相缠缚,阴霾笼罩--【难得安宁】!
我们人类自诞生至今,皆是用情感和欲望来处理事物,习气染污已经很深很深了。
执着【情感】和【欲望】是使人堕入贪、嗔、痴、慢、疑五毒陷井,亦是让人杂念丛生,致生疾病痛苦寿延夭折的根源。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胜枚举!
岂不闻:
“爱之愈深恨之愈烈!”
又比如:
“反目成仇”、“朝秦暮楚”、“情天恨海”、“欲浪情潮”等等!抑或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欲望所在。一但想要达到清静,的确不是件容易事。
因此必须用持【戒】作为通达至清静的先决条件。
而要达到【持戒】有成,则必须净修【三业】。
【三业】是什么?
即“【身业】、【口业】、【意业】”
一、【净修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净修身体染污的业。
二、【净修口业】 没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是净修口无遮拦的业。
三、【净修意业】除却贪婪、嗔怨、邪念,是净修意乱情迷业。
如果“看、听、说、行”做到能象颜回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是达到了【持戒】的极至!
克制嗔怨欲望如原宪(子思)那样清静守节、安贫乐道,是达至【持戒】的初级境界!
孔子说:“正人君子有三戒,即戒色、戒斗、戒得”。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是谆谆教导做君子必须常存警惕审慎的心,力求做到一生都不要被脾气个性所支配!
孔子又说:
“君子应具备九思之功”即:
【视思明】。即不要粗疏模糊,应当细看明辨,思眼观诸般事物是否看得明白?
【听思聪】。即不要省略含混,应慎听确切,自省言语入耳是否听得清楚?
【色思温】。即脸色不要冷峻严厉,应温和,自省是否和颜悦色?
【貌思恭】。即容貌谦恭,自省待人接物是否礼让谦恭?
【言思忠】。即不轻率虚伪,言语应当诚实,自省说话是否诚恳实在?
【事思敏】。即不可懈怠疏忽,做事要谨慎,自省所做事情是否粗心大意?
【疑思问】。即不藏疑惑,有疑必问搞清楚,自省是否做到不耻下问?
【忿思难】。即遇到困难误解等,不要意气用事,应当思考是否有后患,怒气欲发之前自省能否忍辱惜福?
【见得思义】。即见到利益,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利益当前自省能否义理所得?是否见利忘义?
孔子的上述教导,倘若君子的心能够时时清醒觉察,不用持戒自然达至持戒了。
《楞严经》说: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即:都摄真心不外驰,时时觉察、刻刻关照,作为持戒根本。久久行之终有妄念俱无之时,身口意三业自然不染;心清静无染则定境随至,定境持续则智慧显发。
净修身口意三业,是佛家禅门的戒;四勿九思,是儒家的戒。
初学道的人,不得不时刻遵行;即便证悟有成的人,亦不得不精勤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