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艺术家会“偷窃”
阅读计划停了很久,今天继续~
很有趣的一章,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方面:“量变引起质变”和“打破思维定势”。
① 量变引起质变
我们调整一下书里所讲的内容,先说说“量变引起质变”。作者因引用了毕加索的名句“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窃”。在大肆鼓励创新创业思维的今天,其实我们过于关注创新,而忽略了要达到创新这一点的前期积累过程。艺术家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模仿,学生在独自开展科研之前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献。模仿前辈艺术家是通过实践来详细的感受前辈的笔触和学习技法。大量的阅读文献是了解科研的过程,分析作者是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结果和提出建议的。然而,单纯的不假思索的照葫芦画瓢并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让人停留在“模仿”的阶段。毕加索的成功,是在于模仿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特点,完成“偷窃”。说的难听一点,抄也要会抄,要抄的让人看不出抄,抄出自己的特色便是形成了独立的风格。模仿不需要想象力或创造力,而偷窃的重点在于占为己有。
往年带学生双创的时候会一直提醒多读文献,但似乎学生难以理解读文献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怪自己,没说清楚,也没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情况,其实应该给予更加清晰的指示。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尝试先让学生模仿经典文献进行自己的调研,从调研、分析、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来一步步的分析和学习出现的问题,然后再从中找到创新点,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自己的课题。正如文中所说“所有创造性的追求都从模仿开始”。
② 打破思维定势
这一部分可能我没有理解作者的原意,但确是我从这一章所学到的。
我们的思维存在定势,像是联想力,看到红色会觉得是喜庆的、让人兴奋、血脉喷张的。打破传统定势,也是有趣的创造力。脱口秀给我感觉就有很多这样的手法。比如杨笠的“你为啥不找男朋友”vs“你为啥不上清华北大”,和杨蒙恩的“甲方乙方”vs“爷爷孙子”。直接把一个场景下正常的逻辑套在另一个场景里就会出现既荒唐搞笑又带有些真理的感觉。
从第一次看越狱的时候就非常羡慕Michael Scofield的思维能力,虽说剧中设定是由于Low Latent Inhibition引起的,可是敏锐的捕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事物的能力真的是让我太羡慕了!对于一般的我来说,能做的可能就是不断模仿,不陷入持续模仿的懒惰漩涡,持续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完成自己的“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