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呼兰河传》是停不下来的,吃饭、睡觉时都心心念念,直到翻到最后一页,才静静地舒口气。
《呼兰河传》里描绘的祖孙生活,仿佛也把我带回了童年,菜园子,黄瓜秧,韭菜池,小蛤蟆,大蜻蜓……我和作者的生活虽然相差了70年,但好像又生活中在同一片天空下。
我读《呼兰河传》感觉是非常亲切的,我生长在东北乡村,书中平静又热闹的小城生活,见证着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过程。“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打戏。接姑娘,带女婿,小外甥女也要去……”熟悉的歌谣,竟在一百年前就已经传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借着儿童的双眸,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平凡,闭塞,又充满生机的时代。
萧红的《呼兰河传》用一种自传体的方式,记录了她家乡的点滴生活。矛盾先生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渐渐地开始认识《呼兰河传》里那个小小的萧红。
书中很多次描绘了祖父的慈爱,这慈爱如同莹莹烛火,温暖着萧红的童年。我看到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她跟着胡子都白了的老头,在菜园子里折玫瑰、扑蚂蚱。
我看到了一个孤单的小姑娘,她没有同龄的小伙伴,只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后院里、墙头豁和祖屋那个漆黑的后屋。
我看到了一个聪慧的小姑娘,她跟着祖父学诗,她看出来隔壁团圆媳妇没病,她知道冯歪嘴的老婆生了个儿子。
我也看到了一个可怜的小姑娘,她的生活里没有父母的爱,母亲无视,父亲打骂,仅一次提到的弟弟因为年纪太小已忽略不计了。
都说三岁看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浓密的长发,漆黑的眼珠,失去祖父的宠爱,叛逆而倔强的个性在小城里显得分外张扬。她背弃父亲给她的婚约,她投奔她认定的表哥,那表哥会不会就是曾经陪陪她在园子里玩耍的小兰呢?命运好像在童年就写定了一样,没了祖父的的庇佑,她变成了风雪中的孤雁。
萧红三十一年的人生里,一直是漂泊的,她的灵魂却是自由的。
在那个蒙昧的年代,萧红用她敏锐的双眼,捕捉到一幕幕栩栩如生的画面,她又用一支孤独的笔,把所看见的画面誊写在纸卷上。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对这个世界是满怀悲悯的。对小团圆媳妇的描写,看得我心惊肉跳,多么可怜、多么无助的团圆媳妇!多么残忍、多么麻木的乡民!看到小团圆媳妇被愚昧折磨致死,呼兰河的乡亲们是那么的热心又那么的绝情。看见赶车户一家子在众人的瞩目中迅速败落,呼兰河畔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太阳照常升起,日子依旧在过。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一个家庭的不幸,更是那个社会的悲哀!
萧红对这个世界是怀有希望的。拉磨的冯歪嘴儿居然也娶上了媳妇,媳妇还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冯歪嘴儿的日子太艰难了,出生的婴儿连条棉被也没有,盖着面口袋。冯歪嘴的日子太可怜了,媳妇生老二的时候偏就死了,他拉着大的喂着小的,磨坊里的磨一直都没有停过。当乡亲们咂巴着嘴觉着冯歪嘴儿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带着两个孩子还能笑着……
萧红把这个世界看得再清楚不过了。“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考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呼兰河的生活的闭塞的,呼兰河的人们是朴素的,呼兰河的神佛也沾染了人的习气。在男权的社会里,女性是卑微的,在封建的社会里,生命亦轻如鸿毛。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人和动物又不大相同,活了一辈子,又仿佛从来没有来过。
萧红对生活一直是思考的。他们这类人,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寒凉,因此来了悲凉。
走进萧红的世界里,就能读懂苍生。
呼兰河的风光依旧,只是再听不见那女孩儿铜铃般的笑声。
萧红,正如那天边升起的昴星,点亮漆黑孤寂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