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做跑前热身时,突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一直标榜喜欢阅读,闲闲散散也确实读过几本书,那为什么我却坚持没有花时间整理读书笔记,分享出来呢?
大学时创了个读书小组,每周至少交一篇读书笔记,坚持了一个学期,零零散散写了几十篇,却只愿意在小组圈内分享。最近一直在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个问题,比“早睡早起很重要,为什么我却做不到”分析起来难的多。早睡早起,基本养成习惯,享受早起运动,慢慢吃早饭的状态。但明明阅读时很有感悟也很享受,大部分时候会同时做摘抄,画思维导图,为啥我就是不回顾,整理为读书笔记呢。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跑步过程中,注意力基本专注于脚上。偶尔分神,就主动引导意识,集中注意力思考这个问题。回想着以前的阅读学习状态,觉得有三个因素,影响了自己,开始写作这个行为吧。
1,精力充沛的同时很贪心
大学时,想做的事情很多,读书只是其中一件。分配于读书的时间不太多,有时间阅读时,在图书馆,发现这本想看,那本也想看,往往同时看好几本。看书速度又快,看完这本,稍微做了些整理,来不及花时间自己思考如何运用于生活,有哪些感悟,迫不及待的就开始看下本书。就这样一本本的看,总是很贪婪的盯着下本书,看过的书,即使非常喜欢,也忙到腾不出时间看第二遍。这样完全不扎实的输入,现在想想,只能安慰自己,好歹充实了大学生活。之前看过一句话,大意说你读过的书,会融入你的血液里。但此刻认真回想读过的名著,读过的唐诗宋词,能脱口而出的寥寥无几。印象更深刻反而是十分触动我的几本绘本,小说。
经典的比如《围城》,《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明朝那些事儿》《安娜卡列尼娜》《沉思录》等等书籍基本只记得大概,像明朝那些事儿听书时,会想起我曾看过这个桥段。
当时看书完全无章法,逮着哪本就看哪本。后来读了些书,总觉得不得其法,开始看阅读法书籍,懵懂的开始主题阅读,开始一个个的作家,读他们的全部著作。比如日本的渡边纯一,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人,把图书馆能搜罗到的他们的书籍,都读了一遍。大三开始画思维导图,乱七八糟画了近百页,却总是没有规划出时间,整理成文字笔记。没有特意规划时间,培养这个习惯,就这么拖到了现在。
2,写作耗神耗力耗时间
如小标题,读书容易,写不易。本能的趋利避害,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