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是书荒,忽然就在书房案头看见摆了一摞子书,赫然是他山明月的《明朝那些事》。
这书刚刚上市时,我已经读完了电子版,已然时隔多年,既然媳妇儿花钱买了,又赶上无书可读,这么好的纸质书,不读太可惜了。于是欣然展卷,从头看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四,安徽有些地方有这个习惯,孩子一出生,就按照父母年龄相加或者以出生日期命名,简单明了,没文化的百姓真是机智。
朱重八十六七岁时,淮河一带遭受了严重的瘟疫和旱灾,一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朱重八马上就家破人亡了。是年四月初六,他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为了有饭吃,朱重八决定去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和尚也没饭吃了,主持派他们下山要饭去。要饭的途中,他还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
元朝末年,政府腐败,大厦将倾,各路义军如星火燎原般纷纷起义。正当朱重八要饭都混不下去的时候,接到了幼年好友汤和的书信,彼时汤和已经是义军的千户,他邀请好友一起来参加义军,共图富贵。
朱重八到了濠州城,被郭子兴收留,后把自己的养女马姑娘嫁给了朱重八,但是郭子兴并不喜欢他,甚至还想害死朱重八。先找理由关了他的禁闭,不给他饭吃,想把他饿死,后来又改变主意放他出来,让他带兵工大定远,那个地方有重兵把守,易守难攻,结果朱重八居然首战告捷,拿下了定远,然后又派他攻击怀远、安奉、含山、虹县。没想到他四战四捷,锐不可当。
感觉到郭子兴存心不良,朱重八及时辞职,只带走了自己贴心的二十四个人:汤和、徐达、周德兴等。
带兵打仗已是轻车熟路的朱重八改了名字,叫朱元璋。璋是指带尖儿的玉器,取“诛元璋”谐音。很快朱元璋就拉起来自己的队伍,迅猛发展起来,但是相比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等人,还是实力最小,因为弱小,谁也不在意他,正是给了他生存的空间,另外几个壮大起来的压抑不住暴发户的喜悦和得意,纷纷称帝,正应了那句老话:出头的椽子先烂。朱元璋跟他们做法正好相反,他提出的战略思想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等积累到了雄厚的资本,陈友谅也看出来朱元璋的野心,不能容他再发展壮大了。双方都认识到一山容不得二虎,两强必有一战。至正二十年,陈友谅集结了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朱元璋的应天。朱元璋不管水战,而这正是陈友谅的强项,彼时朱元璋只有一万水军,因为形格势禁,两军又必须打水战。可以说,不用打,似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朱元璋必败无疑。手下纷纷进言要求撤退避其锋芒,力求作战的只有刘基一人,最后朱元璋拍板,决战就在此处。
朱元璋孤独一掷,定下计划,成功的把敌人引诱到了龙湾进行陆战,避开水战,在龙湾四下设伏,水军上了岸和陆军战斗,可想而知,这场必胜的战役让陈友谅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一站,形势互换,陈友谅一蹶不振,朱元璋却奠定了伟业的根基。
龙湾大胜之后的一天,紫金山禅寺里来了一位香客,晚上非要留宿寺内,住持看此人相貌凶恶,不敢不留,又放心不下,想了个主意,晚上邀请香客去大殿讲禅。
住持因为观香客面相不善,规劝云:天下大乱,施主何不早择良业,闲来深研佛道,或可悟人生至理。
香客不动声色,问之何为“人生至理”。住持说道:“先祖有云: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无非虚幻,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香客闻听扬天大笑突然抽出宝剑架在住持的脖子上,住持大惊失色,颤声道:“施主饶命,如要钱财,马上给你。”
香客道:“禅师如此心境,也会害怕?天下大乱,只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如若天下太平,谁愿游侠?尔等饱食终日,妄谈心境,不过苟且偷生,可耻!”
言罢收起宝剑,往自己禅房走去。终于住持发现此人非比凡人,赶紧对着香客背影喊道:“贫僧有眼不识泰山,敢问施主高姓大名?”香客并不理他,径直回房去了。
第二天,住持起来到香客禅房,发现已经人去楼空,在大殿墙壁上,留着朱砂写就的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这位香客正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