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误区】“快点”是个谎言。20180919(周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天气:阴     

起床时间:5:00

亲爱的家人们,今天学习《易效能亲子课·时间管理》第3讲 — 【误区】“快点”是个谎言。

* “快点”高频字的出现和数据统计🤔

      []快点儿起床

      []快点儿穿衣服

      []快点去喝水

      []快点儿刷牙洗脸

      []快点儿吃饭

      []快点快点,我们要出门了

* 据小学生的家长问卷调查统计:

      一个小学生每天平均被家长催促超过20次。其中家长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快点!”

* “快点儿”这个词产生的结果

      典型情况:催半天没有动静,一顿吼立竿见影!

      在家长们从早到晚不停的催促声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家长们就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就立刻行动”。

      最终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形成依赖。

* 为什么催促没有用?非得用上带情绪的

怒吼,孩子们才开始行动?

      临上学40分钟和临上学10分钟,通常家长们会用同样的话语来催促——“快点儿”。所不同的是念叨的“快点儿”语气从和风细雨到电闪雷鸣。最初轻轻的催促声随着截止时间的临近,便成怒吼和咆哮。

        孩子们学会了根据家长念叨快点儿的语气、语速和面部表情来判断是不是真的来不及了。于是,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行走的“人肉闹钟”。孩子们在家不看闹钟,只要看爸妈的脸色就能判断时间的多少。

* “快点儿”这个词有用吗?有更好的替换

方式吗?

      对孩子们来说“快点”一次没有任何意义,不能帮助孩子们生成一个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反而会让他们依赖周围人的反应和情绪作为判断自己要干什么的标准。

        家长们想说“快点”的时候,其实是想让孩子感知时间的紧迫性。所以推荐一个更好的提醒方式:把“快点儿”这个词换成“现在是几点?离我们做什么事儿还有多少分钟。”比如:现在是7:20,比我们7:30上学出发还有10分钟。我们还有什么需要完成,加油吧!”

*  新的提醒方式的注意️点

      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每个孩子情况不同,自我管理的训练周期也是不一样的。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

      用不带情绪的准确的时间反馈替代“快点儿”这个模糊的词汇时,孩子们对自己的时间会慢慢开始感知。

        提醒的方式可以是陈述句,由家长告诉孩子:现在是几点了,该干什么。还有多少时间;也可以是一个疑问句,比如:可以问孩子“现在几点了?还有多少时间?”使用疑问句的前提,最好给孩子配备手表或者手环方便孩子能够随时看到时间。不管用哪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客观平和的表达。千万不要带情绪。

* 催促的负面作用

      经常催促孩子,其实是不相信孩子有掌控时间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

        催促本身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家长的越催孩子们越慢。反正每次都有老爸老妈垫底,再晚都会有人拖着他们在上课之前赶到学校,避免受到惩罚。这样的循环往复孩子就没有了责任感和自主意识。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声中,按照家长的指令进行下一步。

* 下一步目标:

      “快点儿”这个词是一个大大的谎言,从今天开始,把“快点儿”去掉,用更加准确地提醒帮助孩子感知时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晚,我做了一个很真实的梦,甚至可以说,真实得令我醒来,还无法忘记。一梦惊醒,各种画面呈现脑海,我想尽快把它记录下...
    桐湘雨_阅读 685评论 0 1
  • 上图是2016年11月1号,贵阳阳明文化接力在云岩区的接力文化艺术演出。来自贵阳市云岩区少年宫和各个小学的“小花”...
    三言文化阅读 273评论 0 0
  • 文/花花菇凉 001.系统思维 我们时常根据事情的结果来寻求原因,我们总是看事物的表面,而寻不到事物背后的规律,所...
    孤独鱼大脑阅读 67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