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时候,思想品德老师在讲台上问我们想看什么电影。我举起我的手,鼓足勇气说《放牛班的春天》。老师很惊喜地放了,但是只播了十几分钟,就被身边的同学们愤怒的声音给掐断了。他们想看《速度与激情》,不想看这“沉闷“的影片。老师看我的眼神写满了同情。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没什么想看的新电影,也没什么想重温的旧电影时,我就跑到暴风极致影院,搜索放-牛-班-的-春-天。看到熟悉的开头,整个人都放松下来,陷在椅子里看着,就像见到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舒心。
“爱能改变一切”、“音乐能重塑灵魂”已经不是很新颖的立意。类似《音乐之声》 《死亡诗社》 等等经典电影都有对此或深或浅的探讨。但巴拉蒂围绕着这爱和音乐的立意,仍旧拍出了深深打动观众的电影。
失意的马修老师来到同样死气沉沉的“池塘畔底养育院”,来到一堆叛逆的孩子面前。他们被自私自利的校长压抑着,管控着,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没有人真正试图走进他们的心灵,聆听他们的感受。
马修老师来了,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还给他们带来了音乐。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当他没有因为叼着烟的骷髅责骂孩子们时,他们就知道,马修老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晚上他给孩子们掖好被子,冬天的时候他为孩子们争取洗热水澡的机会,校长不在的时候带着孩子们去树林里郊游,甚至对蒙丹他也显示了耐心和尊重。对弱小的佩皮诺,他像一个慈父;对顽劣的音乐天才莫翰奇,他在该严厉的时候严加管教,却在他偷看自己乐谱被校长撞见时对他加以维护。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们的梦想,当得知柯斌偷校长的钱只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时,他不忍心打碎孩子的,在校长面前包庇了他……
合唱团的建成、排练和演出是本片的发展线索。马修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也为了“救救孩子”,在这所死气沉沉的池塘畔底里建立了一个合唱团。他让每个孩子上前唱一首歌,把他们编成高声部和低声部,还让不会唱歌的佩皮诺做他的谱架。歌声飘扬中,孩子们平日叛逆的眼睛也变得澄澈,池塘畔底也仿佛被阳光照亮,连平日不苟言笑的校长也开始和孩子们踢球游戏起来。孩子们在练习合唱中变得乖巧听话,他们纯真的童心被自己美丽动人的声音从顽劣叛逆的外壳中撬出,逐渐发芽长大。
马修老师最后还是被逼走了。当他站在教室下向上望见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挥舞着,当他望见漫天飘落的纸飞机时,当他听到孩子们唱着他交给他们的歌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
教育 音乐这些老套的题材在法国浪漫的电影气息中显得与其他国家的同类题材有些许的不同。看到学生们的转变,观众不仅会受到心灵的震撼,还会感受到心灵的沉醉。那样美丽的歌声,那样清澈的双眼,都是在马修老师麾下调教出来的;只需要恰当的教育方法,很多叛逆的孩子就能被改变为天使般澄澈的学生。没有孩子天生下来就是邪恶的、不可逆转的,只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让他们自生自灭。还有圣马可童声合唱团仿佛来自天堂唱诗班的和声,更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有时走在路上,耳边就会突然响起孩子们在告别马修老师时唱的《风筝》,眼前也会出现他们挥动的小手和飘落的纸飞机。
爱很虚幻,但是又很实在。它总是寄托在一些实物上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影片中的音乐就是爱的寄托。如果老师在教育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时能有马修老师的耐心和方法,那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更多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