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开始往心理的池子里钻,断断续续参加活动,也没一直没停过,要问长进了什么,以前只争取学校资源栽培自己,现在也会自己栽培自己。(感谢我家掌柜的支持!亲亲)
今天,小组开课,很是兴奋。可是几天之前就在想,怎么出门去上课。今儿出门上课,哥哥的确哭闹了,各种不喜欢妈妈去上课,为了尽快出门,我说:“妈妈走了,你就可以和爸爸看动画片了”,松口了,让我走。
真的是奇妙的缘分,今天小组第一次课,家长们上来聊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手机、电子产品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困扰。
我不愿意儿子看电视,手机,却又是自己把他推向了手机,电视,是我把他交给了电子产品,这样自己可以尽快脱身。
儿子为何会对他这么迷恋?他可以透过手机看到他不了解的世界,不知道的知识,体会到快乐。为什么爸爸走他不哭闹,我走才会?电子产品带来的快乐,是我可以给予的,或是希望我给予的吧。
但我总觉得自己很累,我已经干的很多了,让自己转成了陀螺:收拾家,洗衣服,做饭,做各种事情,也会尽力去陪他,但是陪他的时间却因为家务耽搁的太多剩的很少了。
我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忙碌?为什么不让自己舒舒服服的和孩子一起玩儿呢?他需要的是陪他玩儿的妈妈,不是洗衣服的妈妈,不是做饭、收拾家务,把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妈妈。
我的记忆中,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子--很忙:为了挣钱,工作很辛苦,回家还要忙很多东西,和自己的交流,玩乐基本没有,有的可能就是电视时间。我不喜欢这种模式的,一边吐槽,一边却又在重复--用忙碌掩盖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用忙碌掩盖懒的陪他玩儿,也想用这种忙碌刷出他们心中的价值感:看,妈妈照顾你们的起居,一切井井有条,多厉害,让别人一看就是面上的好妈妈,好老婆……
为了好看,可又有谁会看?
老公、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的需要、我的给予不能用好不好,对不对来评判,是他们是否需要,我的所做是否有效。别人家的孩子和老公都是别人家的,我要看自家的。
活动中,伙伴儿的“懒一点是死不了人的”这句话让我顿时停住,大好生活,懒点又如何?试试改变一下,看看会遇到怎样的生活!
回看一下儿子最近的生活,儿子洗手的时候爱玩水和泡泡,着急吃饭我就给他洗;哥哥给弟弟喂米粉,姥爷看他味到了弟弟头上,就把碗拿过去自己喂;孩子要自己盛粥,洒的比盛的多,就停止了他的再次尝试;孩子拿着苕帚扫地,总嫌扫的不干净……
干预!干预!干预!总是嫌弃他做的不好,却没有低下身来做示范,也切断了他尝试的动力。
懒一点,就这样看着,可能会更好。不能懒的是我要在孩子的身后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看看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