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叙事诗,是“三吏三别”中的经典篇目之一。该诗讲述了官吏夜晚捉人的事情,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混乱和统治阶级的蛮横残暴,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文从“捉”字入手,抓住官吏“捉”的时间、地点、态度和对象窥探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捉”的时间和地点
《石壕吏》是以诗人的见闻为材创作的,全诗以诗人“暮投石壕村”开篇,点明诗人并不是在白天入住客栈,而是天色渐晚时借宿到了一个小村庄。唐朝宵禁很严,大多数人都会在白日里找好住处,但是诗人却在暮色中去投宿,也许是途中无处借宿,也有可能是白日里不敢投宿,此处反常对当时混乱不安的社会环境有一定暗示作用。
紧接着“有吏夜捉人”直接说出官吏是在“夜晚”来捉的人。从“暮”到“夜”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入睡,官吏难道不知道吗?当然知道,古时没有夜生活的老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加上严格的宵禁,时辰一到,老百姓都不能在外溜达,否则会受到惩罚。可见,官吏是专门挑的这个时间,人都在家,更方便下手捉人,老百姓更是夜不能寐,一直处在担惊受怕中。
官吏捉人的地点并不是城镇,已经辐射到村庄,诗中具体到石壕村,结合当时的背景,我们可以猜测很有可能是城镇里的“壮丁”已经被“捉”得差不多了,所以他们开始转向乡村。这一方面说明前方战事吃紧,急需用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官吏粗暴狠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二、“捉”的态度
“捉”是指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具有一定隐秘性。结合诗中所说,官吏在夜晚才开始行动,是想趁老百姓都入睡后再下手,手段极其残忍。“吏呼一何怒”,一个“怒”字说明官吏的暴躁生气,诗人又用了一个“一何”,加重了情感色彩,将官吏的暴躁蛮横展现的淋漓尽致。接着,诗人开始极力描写老妇人向官吏致词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非常丰富,包括老妇人三个儿子的情况,家里有小孩的原因,年轻媳妇不出门的原因等,这些内容并不连贯,很明显不是老妇人一次性讲完的,大概是在官吏的逼问下才一一道来。可见,官吏并没有做到爱民如子、为民谋福,而是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去强迫老百姓上阵,态度恶劣残暴,大有豺狼虎豹之态。
三、“捉”的对象
《石壕吏》是反映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的诗歌,处在战争中的国家少不了招兵买、征兵征物资,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甚至在近现代的中国还有“抓壮丁”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征的兵,抓的人都是男性,且是“壮”男性,但是《石壕吏》中官吏抓的对象却出现了多次变化,这些不同的被抓对象实则都是对混乱的社会、蛮横残暴的统治阶级、罪恶的战争和民不聊生的现实的反映。
1、捉“壮丁”
根据历史经验,战争时期国家会首先征召一批年轻精壮的男性上战场,接着便是能打仗的男性。《石壕吏》中老妇上前给官吏“致词”时说道:“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家里三个年轻的男性劳动力都被捉去前线打仗了,其中有两个儿子还在战争中丧命,另一个儿子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战争结束。可见,官吏捉壮丁完全不考虑老百姓的家庭情况,不会管家里老人日后的生活怎么办,只要是精壮男性都会被捉走,这不仅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也揭露了统治者的蛮横无情。
2、捉“老翁”
《石壕吏》开篇就说到“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为何官吏捉人去前线打仗,一个白发老头会连夜翻墙逃走呢?答案不言而喻,官吏连老头也不放过了!精壮男性被捉完了,且大多数都在前线牺牲了,所以急需捉更多的人。
3、捉“年轻女性”
老翁翻墙逃走后,老妇便开门与官吏周旋,小心翼翼地讲完家庭情况,以为“室中更无人”便可以侥幸逃过,哪知家中小孙子\女可能因为害怕或者怎样发出声响被官吏发现,接着年轻的儿媳妇也被揪了出来。面对愤怒的官吏,老妇只得解释道:“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家里虽然有个年轻媳妇,但是要照料还没断奶的小孩,而且家里穷得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年轻媳妇根本不能出门见人。老妇为什么要解释这么多了,大概知道官吏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上战场的劳动力,年轻女性也是被捉的对象。
4、捉“老妇”
通读全诗,我们知道官吏最后抓走的是年老体衰的老妇人。老妇人为了帮助儿媳妇脱险,在极力解释一番之后还觉得不够,为了安抚暴戾愤怒的官吏,她只好挺身而出对官吏说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也许老妇人抱着一丝侥幸,觉得官吏可能会放过可怜的他们,但从诗中最后交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漫长恐怖的“捉人”过程终于结束了,老翁和年轻媳妇是保住了,但是老妇人却被“捉”走了,走时天刚亮,可能真的被捉去前线准备早饭了吧。
综上可知,官吏捉的对象发生了四次变化,先是年轻的男性,接着是年迈的老头,继而转变为年轻女性,最后却捉走了年老体衰的老妇人。从捉的对象的变化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官吏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还在夜晚去家中捉人,老头深夜也能迅速翻墙逃跑,说明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大概是统治阶级默许的结果,这一现实直接反映出统治阶级残暴不仁,社会黑暗混乱,没有一点秩序可言。诗人不说征兵服役而是直接说“捉”,其中的愤怒之情不言而喻,同时对处在水生火热的人民深表同情和无奈。
《石壕吏》以“有吏夜捉人”拉开了全诗的序幕,整首诗围绕一个“捉”展开,既揭露了官吏粗暴蛮横的嘴脸,又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和战争中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诗人不写“征兵”却说“捉人”,将自己对战争的深切痛恶、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老百姓的同情直接流露,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诗人却能抛开自己的处境去观测社会现实和老百姓的命运,忧国忧民的情怀展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