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行业的持续火爆和反经济规律的发展态势,引发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K12课外辅导领域,表现之一就是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新概念再加上各种炫酷的技术,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美好。
然而家长并不买账,很多机构投入巨资研发的产品非但没能让家长买单,甚至企业的生存都出现了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研发的产品,客户就是不买账?这些看起来很好的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
为什么?
首先,我们从孩子出生说起。几乎所有的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都会有想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的想法。而孩子出生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开始了,奶吃的不多会不会饿?吃多了会不会撑到?晚上睡不好是什么原因?发烧了用不用打针?等等等等的问题。对,没错,这些都是我遇到的实际问题,我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那么怎么解决?
而低年级的家长,这里主要指的是小学三年以下的,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收获一些东西,多具备一些技能。所以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围棋,美术,音乐等等。在本质上也是对孩子成长的忧虑。
年级再大一些,就开始有升学压力了,所以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忧虑就开始表现在成绩上面,成绩低的开始补课,怕跟不上;成绩高的希望在小升初的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来获得上更好学校的机会,他们更关心补课,选择的资源也希望更加的优质。
当然,初中和高中的家长心态基本都和上面说的一致,其实就是因为我国的高考和中考的选拔制度,大家的聚焦点都在成绩上,所以成绩就成为家长对孩子成长忧虑的主要表现。
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且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那么家长在选择K12的课程或产品时,购买的又是什么? 我认为,其实家长通过购买教育产品想要实现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孩子某种变化”的可能性,而购买产品的决策过程,则是预估所购买产品实现这一变化可能性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找准客户的准确定位,根据产品特点,建立针对学生学习的完整业务闭环,并且在有产品构想的那一刻起,就需要运营介入。
老话说,产品是生孩子的,运营是养孩子的,但是如果产品出生天生缺陷,那么运营苦心经营也很难养大。产品与运营的关系更应该是两口子,互相合作生出产品这个孩子,然后再一起用心养大。整个过程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