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直都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很多人把它神化,也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但也正是这种不信任,中医变成了这类人最后的“救命稻草”…
比如:
得病一周—我不相信那玩意儿!
得病两周—要不然去看看中医?
病治好了—中医是挺厉害的哈~
为什么说中医很神奇,还因为中药:比如一个某动物的排泄物,中医叫它“五灵脂”…也比如某水果的皮,中医叫它“陈皮”…这就很高大上了有没有。
一样的道理,当“木”遇上中医,它的意义就不仅仅只是草本植物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木曰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1、木→肝
“木”在五脏中属“肝”。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生理机能,所以肝属木。
2、木→肝→春
“木”应季节变化属“春天”。“肝属木,旺于春,春得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 春季,阳气始生,生机萌发,万物欣欣向荣。人体之肝气升发,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与春气相通应。肝气随春而盛,升发而畅达。
时至春日,人体气血亦随“春生”之气而生生不息,故养生家主张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保持心情开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等,以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
肝常有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肝乃少阳之气,所以养生者也,肝无病固不可泻,以伐生气,亦不可补,以助长也。”肝脾调和,脾常不足,运化相对不足,所以要调理肝脾,使“肝常有余”与“脾常不足”达到动态平衡,小儿才能健康成长。
“肝常有余”有三则意义:
1)- 则意为小儿秉肝脏少阳生发之气,生机旺盛,生长发育迅速。
2)- 则为小儿“纯阳”之体,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春季肝气过旺,气有余生火,小儿春季易发肝火。
3)- 则肝气旺,然神识未开。外邪侵袭,易于鸱张入里,化热化火,内犯心肝,引动肝风,发为惊风、壮热、昏迷。小儿春季养肝为要,顺应肝气之升发调达,舒畅气机,扶养春阳,激发五脏精气;又要避免肝升太过,木乘脾土。
3、木→肝→春→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肝之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而出现的正常情感反应,所以肝在志为怒。怒志人人都有,一定限度内的正常发泄不仅对人体无害,反而有利于肝气的疏导和调畅。但是大怒就易伤肝,造成肝气的疏泄失调。
4、木→肝→春→怒→酸
《千金食治》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性收敛,遏春阳生发、肝气疏泄,酸入肝,肝旺乘土,损伤脾胃。甘味补益和中,温养脾胃。故省酸增甘以抑木扶土。如山楂,话梅、酸奶类应勿食之或少食之。
山药、小米等粥疗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以助后天之本,培养正气。春应少食煎炸团饼、生冷寒凉、油腻、黏滞等难化之物,以防伤及脾阳,致脾胃薄弱,脾失健运。
小米粥
山药
所以,在春天的时候,调畅肝经、调理肝气最为重要,尤其对“肝常有余”、“纯阳之体”的儿童,借助春季这个升发、萌动、具有生命力的季节,顺应“天人合一”的理念,调理宝宝身体能够达到培元健长、益智增高的作用,并且脾胃虚弱的宝宝更加不能错过此机会。
春季对于儿童骨骼发育尤为重要,同时春季也是增长身高最快的季节。合理的护养可以帮助孩子抓住时机,“高人一等”,还可以有效改善宝宝在春季容易犯的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易醒不安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