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件事忐忑不已,一瞬间有点紧张、害怕、孤单,突然很想给爸妈打个电话。一个电话打过去,没别的事情,就想求个安慰。虽然年纪不小了,但谁还没个脆弱的时候。电话接通的瞬间,我不想坚强,只想回到那个当年父母膝下的那个小女孩,向父母撒个娇。
“妈妈,我有点难过,你哄哄我嘛。”
“咋哄。我闺女最好,我姑娘最棒。”
其实,我们一家人虽然健谈,但很少会说甜言蜜语。我问妈妈,她爱我吗?我爸爱我吗?当然。其实,这一点毋庸置疑,我深信不疑,但我就是想问。
一向要强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和妈妈撒娇,似乎只有说出平时我们很少问出口的话得到肯定而明确的回答才可以平定我内心的焦灼与紧张。
其实,从什么时候开始,出了问题我已经可以独立应对,很多时候爸妈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从上学那天开始,妈妈就坚定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告诉她,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学校里面,向她倾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多少次,心情郁闷的我只要和父母倾诉之后,听到父母的建设性意见,听听父母的唠叨就仿佛获得无穷力量,足以面对一切,以后啥也不面对,但也可以让心情释然。
当我长大,工作,遇到情感问题等等,渐渐地,我在长大父母在衰老,很多问题我们的认识不再一样,父母依靠着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社会的世俗,自己笃定的认识等等给予的建议有时候不一定有用,但却很强势地想要让子女接受。其实这么一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从未消失,只是小时候父母迁就年幼的我们,长大后我们向年迈的父母妥协。
原本强打着精神,带着些许的脆弱向父母变相“求救”,但父母的反应我只猜中了前半段却没有猜中后半段。
父母热情地依靠着自己的认识,对我的疑惑进行劝解、答疑,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认真地指点着我的生活,甚至断言倘若如此下去将造成怎样怎样的恶果。顿时,我没了原本的忐忑,那种紧张、害怕也一并消失了,但瞬间没了倾诉的欲望,却多了些沉甸甸的疲惫 。
我打断妈妈的话,说在路上不聊了。
妈妈约莫着时间,发来视频请求追问我是否到家。
我好累,想静静。拒绝了视频邀请,我回复已经安全到家,请妈妈放心。
继续呼叫,没办法,只好如实告知妈妈,自己很累,不想说话。
许久,妈妈打字,一条接一条。
开始,我耐着性子一条回复一条,后来看到妈妈说,你问我们是否爱你,难道你还不知道我们爱不爱你吗?
接着看妈妈就之前没说完的话继续说,没聊完的问题继续劝解,继续说。
她打字不快,写很多字不容易,即使我不想听,不想说,她还是坚定而执着的表明着我早已经知道的他们的意见。
突然有些后悔冲动之余打这个电话,不是失望父母的反应,而是对让他们担心有些内疚。
我们的人生,有些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当我们长大的时候,就应该成为父母的一片天,突然的示弱会让他们担心不已。
曾经,孩子与父母之间无话不谈,渐渐地变成了有的话能说,有的话不能说,比如去渐渐学会报喜不报忧。而父母的事情从小时候什么都不告诉孩子,到有选择的说,到老年时候事事都说,孩子与父母的人生充满延续性的交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与衰老在同时进行,但都是单趟的旅程。
珍惜这段珍贵的旅程,即使终有一天我们不再无话不谈,即使我们看起来会相行相远但我们会一直彼此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