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的目标,就是建立起正向的、开放的核心认知拼图。”
“高手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来自核心认知拼图。”
—— 何伊凡 《知行力》
小时候读西游记,最渴望成为孙悟空,可以腾云驾雾,可以一棒下去打死妖怪,当然,最不喜欢的自然是师傅唐三藏,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时,对唐僧的讨厌到了极致,甚至自己都在开始想写没有唐僧的西游记了。我想,这可能是绝大部分小朋友在读《西游记》时共同的情绪吧。
随着岁月变迁,自己阅历的增加,再读西游记时,往往会感慨,为何自己遇不上唐僧一样的领导?
唐僧什么能力都没有,但是他知道一个点,明确而坚定,就是西天取经。他很明确自己的目标,而且让所有人知道,我们如何去那个地方。我们所有人都知道,都认可你的目标,不要怕你身边的人不认可这个目标,只要你认可你的目标,一定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跟你有一样目标的人来到你身边。所以说,关键的地方是你知道,并且把它表达出来,让身边的人能够知道,让他们去选择,是否愿意跟着你来走,这是事情本身会选择的。
对于唐僧的身份,与其说是一位潜心求经的佛教徒,不如说是个地道的领导者。所以这个团队在唐僧的带领之下,每个人都达成了同一个目标。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去读,认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可以用何伊凡在《知行力》一书中提到的认知拼图来进行解释。儿时读书,读的是一个故事情节,是一种可以酣畅淋漓降妖伏魔的英雄主义,所以也就形成了崇拜孙悟空的认知,这种认知结构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物角色的形象。
在成年以后,经历了求学、职场、家庭等的起起落落,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也形成了基本的认知,这种经验与阅读联系起来,又形成了新的认知,所以,再去读《西游记》,读的就不是神话,而是一个项目组如何克服内忧外患、达成目的,其中领导者有坚定地信念,每个成员各有技能但性格各异,唯独信念不够坚定。
近几年,我们往往陶醉于阅读打卡,好像只有打卡记录才能证明自己曾经读过,其实,真正的阅读从来不是停留在读过,而是这本书在你的认知拼图上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