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感到焦虑与恐惧,有时候是因为选择过多。但当你连生存环境也无法选择时 ,该用怎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努力让生命更有意义?
-题记
带着上述疑问,我开始阅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作者维克多集中营后,堪称一位传奇人物,显性身份是一名医学博士,25年出版39部书,67岁学习驾驶飞机并于数月后领取驾照,80岁登顶阿尔卑斯山。
但他的另一层身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少数的幸存者,父母,妻子与哥哥均在集中营遇难。这让人不禁好奇,怎样钢筋铁骨的人,才能够超越炼狱般的痛苦,并且将经验与学术结合,传递给世人后代?
我们先从集中营说起。
集中营生活
不论是风格写实沉重的《辛德勒名单》,还是以黑色幽默著称的《美丽人生》,实际都只能展现集中营恐怖压抑的冰山一角。因为再直观的拍摄,都很难引起人们感官上的共鸣。
按作者的原文描述,"每天无法刷牙洗澡,如果能睡觉时能够偷偷用双破旧的靴子作枕头,缓解累到快要脱臼的胳膊,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1500名囚徒一股脑儿被关押在最多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饥寒交迫的我们挤在一起,屋子拥挤到几乎无法蹲下的地步"
"两天三夜的火车行程,因为地方不够,所以大家不能同时躺在地板上,大多数人不得不一路站着,一些人轮流在浸透人尿的稻草垫上蹲一会儿"
如果说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是生理上的痛苦,那么看不到希望的煎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遭受毒打,吃枪子儿的恐惧不亚于人的精神凌迟。
正如作者所描述"黎明已至,集中营旁大轮廓渐渐清晰,长长的铁丝网,岗楼探照灯,还有几排衣衫褴褛的囚徒,在暗淡的曙光中沿着笔直而荒凉的大路走向无人知晓的目的。"
当生存环境无法选择,精神恐惧难以逃脱的时候,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文中给出的答案概括为以下三点:
1.坚信爱的存在。“天使存在于美丽的永恒”,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无法畅所欲言,唯一能做的就算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这种处境中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得到满足。
2.无法被剥夺的自由权。即便只有一盎司的面包,你也可以选择将它分给他人,而这块面包能给营内犯人的喜悦感,是无法想象的。除非是额前叶被摘除(个人理解),人始终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3.培养幽默感。以幽默感的事情看待事物,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学到的一门艺术。尽管集中营的生活暗无天日,但作者在回忆过往时,你很难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抱怨甚至憎恨,相反,他对于苦难有着独特的调侃方式,比如“大部分犯人剥去质地优良的高档衣服,换上破烂的制服,也就比稻草人优雅一点点”
不同于2019年读书大杂烩,2020年我的书单制定带有明显的目的性。1月计划的两本书,都是跟生命的意义有关。在开年之际,先想明白自己本我存在的意义及目的,类似滴滴司机的灵魂拷问,我是谁,到哪里去,要做什么。才能下一步去学习具体的方法。
否则即便学会了一堆方法,也找不到使用的方向,无法让人获取真正意义的快乐。
愿世界永无战争